小鎮原來很多木質小房子,因為之前火山時期大地震的緣故,大多倒塌了。
現在的很多建築,明顯有著難民自己進行了災後重建的痕跡——簡陋,且安全性極沒保障。
甚至很多木材都缺一塊少一塊的,用塑料布和金屬進行了修補。
桑喆猜測,大概是缺燃料導致的。
於是整體看上去,就好像蕭山基地那些貧民帳篷的升級版一樣。
對,棚戶房。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後來建成的住宅樓。
基地似乎把大麵積平坦的地皮挑選出來,建了混凝土小樓,大概是地基的限製,樓房大多不高,也就五六層,沒有規律地穿插在棚戶房中間。
這邊的難民也和濟唐、蕭山的難民一樣,忙於任務,忙於賺積分,一個個低著頭、駝著背,背著半人高的簍子,上山下山地運東西。
路邊沿途都有擺攤賣貨的,不過攤主大都瘦骨嶙峋,灑著汗吆喝著;看桑喆他倆打扮便知道不是窮人,於是一路都有攤主攔著他倆介紹商品。
基本都是些二次加工的糧食,還有一些手工作品——雜糧餅灑了些鹽和辣椒麵做成的小吃啦,葦子編的收納筐啦,等等等等。
還真有點旅遊小鎮那種味兒。
中間還路過了一些像模像樣的建築,似乎是他們這兒的各種辦事機構。
一路走到山頂,便是一大片開闊的土地,這邊有更多的住宅樓、行政機構,還有倉儲點,隨處都能看到巡邏的執法隊小隊經過。
這邊就有種蕭山上五區的味道了……當然也是階級的味道,桑喆心裡說。
地圖上有處了望台,桑喆倆人便繼續往前走。
目的地倒是好找,就在山頂儘頭的地方,還有執法隊的人在那裡看守。
桑喆他們出示了在基地大門處開的臨時通行證。
“原來是蕭山基地來的商戶啊,那歡迎二位多看看。”執法隊的人很容易讓二人通過了。
一路過來都是如此。
他倆用了蕭山基地的假身份,順便套了套周老板他們公司的外殼,以做生意為名義進的門,一路上都得到了非常殷勤的對待,還有不少打聽他們是賣什麼的。
桑喆能有什麼拿得出手呢,於是回答“蔬菜和中草藥”。
於是得到了更加殷勤的對待。
二人通過了了望台門崗,走到了仿佛一個旅遊景點似的石台上,那裡甚至還有個望遠鏡。
“這怎麼看都是個旅遊景點嘛!”桑喆忍不住吐槽。
不過內心還是新奇和雀躍的,桑喆甚至都沒仔細看風景,徑直就過去抓住了望遠鏡的鏡筒。
然而看著看著,唇邊的微笑逐漸消失。
桑喆蹙眉:“喂陳夏,是我看錯了嗎?我怎麼看到海水了?”
這裡雖然叫“遠洋基地”,但名字來源是這裡有著全國位列前幾的船舶大廠,這個城市本身,是地處內陸的。
喜歡苟在山上躲天災請大家收藏:苟在山上躲天災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