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時間很快過去。
這期間,那些駛向其他星係的探測飛船紛紛傳回了關於目標星係的詳細情報。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距離太陽係較近的星係中,除了比鄰星b因比鄰星的引力作用而被潮汐鎖定之外,竟然再也沒有發現其他處於潮汐鎖定狀態的星球。
麵對這一結果,林科不禁陷入沉思:難道真的要隨意選擇一個星係來建造戴森雲嗎?
如果這樣做,那麼射頻塔接收光子射線的效率將會大打折扣。
畢竟,射頻塔隻有正麵朝向戴森雲時才能高效地接收射線。
無奈之下,林科隻能繼續耐心等待,期待探測器能傳回好消息。
時間緩緩流逝,轉眼間又過去了兩年半。
這一天,前往波江座的探測飛船終於傳回了令人振奮的消息。
根據數據分析,在距離太陽係約105光年的天苑四星係中,發現了一顆特殊的行星。
這顆行星由於受到天苑四引力的影響,被潮汐鎖定,永遠隻有一麵朝向恒星。
天苑四作為一顆恒星,具有獨特的特征。
它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85,半徑為太陽的84,亮度則是太陽的28。
從光譜類型來看,它屬於k2型恒星,表麵溫度較低,呈現出偏黃色的光芒。
與太陽相比,天苑四的年齡較小,預計不到十億年,屬於相對年輕的恒星。
同時,它的磁場活動更為活躍,恒星風的強度估計是太陽的三十倍,自轉速度也更快。
在此之前,科學家們曾推測天苑四有一顆或多顆行星,但並沒有確鑿的證據。
對於這次探測結果,林科原本並未抱太大期望。
然而,當探測器傳來的消息顯示,天苑四竟然擁有三顆行星時,他不禁感到驚訝。
第一顆行星是一個熔岩星球,整體呈現出鮮豔的赤紅色,仿佛燃燒著的火焰。
由於被天苑四潮汐鎖定,該行星的一麵永遠麵向恒星,另一麵則處於黑暗之中。朝向恒星的這一麵,也最適合建設射頻塔。
第二顆行星則完全不同,它被厚厚的冰層所覆蓋,寒冷而寂靜。這裡可能存在著水冰、甲烷冰等物質,給人一種冰冷而神秘的感覺。
最後一顆行星是一顆岩石星球,它的表麵由堅硬的岩石構成,可能蘊藏著各種礦物質資源。這個星球的氣候條件較為溫和,擁有少量的大氣,有可能蘊含著生命。
林科一聲令下,探測飛船立即行動起來,向那三顆疑似類地行星的星球,分彆發射了探測器。
這些探測器將深入到每一顆星球的大氣層和表麵,詳細探測它們的環境、氣候、地質結構等信息,以便更準確地了解這三顆恒星的具體情況。
與此同時,林科也向這次招募的艦隊成員們,正式宣布了即將前往天苑四的消息。
對於那些早早加入艦隊的成員來說,這無疑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時刻。
其中一些人甚至已經等待了整整四年。儘管他們能夠在"希望之星"號上從事各種科研工作,但長時間的等待還是讓他們感到有些不自在。
畢竟,他們當初加入艦隊時,都是懷著對係外星係探索的熱切期望而來的。
在前兩年,當探測器傳回有關其他星係可能存在生命跡象的消息後,華國官方就迅速采取了行動,派遣了科研飛船前往探索。
然而,作為最早立項的"希望之星"號卻一直沒有動靜,這讓許多隊員們都感到焦慮和不安。
現在,他們終於迎來了出發的時刻,大家的心情自然格外激動。
在這次航行中,不僅有艦隊成員,還有一大批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隨行。
其中包括農業學家秦方正教授、飛船設計師鄭飛翔教授、生物學家李承澤、地質學家方曉如等等。
這一次,負責為"希望之星"號護航的艦隊,將由剛剛晉升為少將的崔磊來負責指揮。
而其中兩艘護航戰艦的艦長,更是由攀登科技的原航天員張華和李響擔任。
至於"希望之星"號的艦長,則由經驗豐富的郭有亮出任。
身為公司的老板,林科並不打算親自參與到具體的操作環節之中。
"希望之星"號不僅擁有先進的速度、強大的防禦力以及獨特的重力係統,其最為強大之處在於小七精心構建的量子計算機陣列。
這套量子計算機陣列是曆經多個世界的優化與完善後,所達到的巔峰算力係統。
毫不誇張地說,即便要協調目前整個太陽係內的各項事務,這套量子計算機陣列依然能夠輕鬆應對。
更值得一提的是,小七甚至將自己的本體完整地複製到了這個係統之上。
在超距通訊尚未啟用的情況下,"希望之星"號仍可獨立完成各類複雜的演算任務。
就這樣,林科將全體船員召集至"希望之星"號上,準備踏上新的征程。
林科心中較為糾結的一點便是能量收集器,究竟要不要帶著它一同前往天苑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