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號下午,顧立夏提交了自己寫的報告。
晚上,林海通知開會,一屋子坐了22個人。
隻有顧立夏一個女同誌。
並且年輕,朝氣蓬勃。
認識的都相互眼神示意,大多數人都搖頭。
之前碰到過的都以為顧立夏給崔澤當秘書,這一下子坐這裡,很多人都在猜測顧立夏的背景。
會議很快就開始了。
就一句話,如何保證在1980年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
沉默。
但是大家又各有思索。
都不願意分享自己獨有的技術。
連顧立夏也不例外。
這意味著什麼,拖拉機生產數量需要超級加倍。
看來,江文還需要繼續窩在機械廠的後勤上待一段時間。
“咱目前的農業機械有拖拉機,犁,現在需要播種機,化肥機,水泵,收割機,脫粒機。壓力給到機械廠,我們先自力更生,當然,如果外交部有購買回來樣品,我希望江城機械廠的工程師可以參與研究。”顧立夏不介意做出頭鳥。
“暫時,不會買這些技術,隻能自力更生了。”高峰很確定。
“都機器種了,人乾什麼?”
“就是,知青為什麼下鄉,顧同誌,你們要不是遭了殃,你也不能無緣無故的讓知青不下鄉。”泗城革委會主任李明浩就在江城旁邊。
知青下鄉的政策一直好好的,顧立夏突然撤回知青,其他地方的知青自然也寫信回去,這就導致很多人去革委會問,我家娃咋還不能回來。
李明浩能怎麼辦,自己的2個兒子都下鄉了,沒有合適的理由都沒辦法回來,倒是這顧立夏的婆家娘家2邊都沒有人下鄉。
“顧同誌,為什麼你娘家和婆家都沒有人下鄉?”
顧立夏看了一眼這位泗城革委會主任,“李主任,我們家的事,想必你也很了解,我娘家就一個哥哥一個弟弟,他們比我還先有工作。”
“婆家,公爹和大伯沒了,這孩子就不養活了?我和我丈夫當年是計劃下鄉的,問題是四個孩子你養活嗎?”
“那你小姑子呢?大侄子呢?”李明浩想試試看能不能讓這家裡其中一個人下鄉。
“我6月生的孩子,我小姑子6月畢業,正好接班了,有工作的人下鄉乾什麼?一個月2個人的工資65,你以為養活一大家子很簡單嗎?”
“至於我大侄子,當年他媽活著的時候交的朋友,工作是早就定下來的事,死人的事我不清楚。至於底下的孩子,我們老二今年後半年才讀高一,後年才畢業。”
“你有時間就好好琢磨一下怎麼發展泗城經濟,我是接回來了萬數人,這萬數人都有用,修路,蓋房子,進廠,種地,總歸都有用。沒有一個閒人。”
顧立夏和李明浩吵,其他人都看著。
“江城和泗城隔著多少距離,你倆有什麼私人恩怨?”崔峰平開口,2個人都閉了嘴。
漢城革委會主任降曉峰開口了,“顧主任,我想知道你怎麼解決他們這些回城青年的就業和生存問題的,能不能具體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