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墩的水下部分經過加固後,露出水麵的高度大概有1米,長3米寬2米,如同一座小島,布滿了石頭和泥土。
接下來就要建造橋墩的水上部分了。
水上部分建造起來的難度就小了很多,由於由底部的木樁支撐,上麵隻要用釘子和榫卯結構稍加加固、再在周圍圍上磚石即可。露出水麵的部分,經過夯實、再次加固並且平整後,就像一塊巨大的石柱,巋立在水流中。
造好的橋墩長3米寬2米,高出冰麵大概五米,要是在豐水期,估計距離會更短一些。
這樣的橋墩總共造了四個,與兩岸的橋台形成五個距離間隔,而最中間兩個橋墩間的距離,則是10米,足夠現在部落船隻通行。
不過還有船隻的桅杆要考慮進去,這個地方,熊木便參考了熊洪的建議,修建一段帶有弧度的橋麵,從遠處看,這座橋就像是一把巨大的弓彎在湖麵上。
拱橋的技術難度是有,但總歸不算太過複雜。熊洪當初玩過“筷子搭橋”的遊戲,對此也有一定的了解。當他在熊巫等族人麵前“展露”了一手之後,部落對拱橋的懷疑就打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熊木如同上癮一般,天天吃飯的時候在研究筷子的擺法。
做好了橋墩,有了拱橋的基礎“理論”,鋪設橋麵就簡單了很多。花了快半個月的時間,這座橋在熊洪的期盼下終於順利完工。
橋梁整體跨度近80米,從部落出發沿著新修建好的道路來到橋梁北岸的橋台上,先上一截坡,坡度不算陡,走上十來米便是寬闊的橋麵。
橋麵全部由圓木加工製成,從森林裡砍伐下來的十來米長的木料,削去樹皮簡單做個表麵碳化後,就被平鋪在兩個橋墩中間,用榫卯結構固定,就形成了橋麵底部。
在這些木料的縫隙裡麵,又如同造船一般,填充了一些桐油、麻纖維等做成的堵縫材料,防止雨水浸泡降低使用壽命。
每個橋墩上都有一小截向外突出的部分,這些部分是預留做護欄的,橋麵鋪好之後,利用這些突出部分預留下的木樁,做好了半人多高的護欄,防止行人或者牲口一不小心掉下去。
由於橋麵從兩邊往中間不斷彎曲,橋中間的地方高度最高,要是熊羆號這種船隻通過的話,差不多不用放倒桅杆就能通過。
而且,為了保護橋麵不被風吹日曬,熊洪還讓熊木在橋麵上方加裝木棚,如同蓋房屋的屋頂一般,經過這樣的設計和定期的維護,熊洪預計橋梁的壽命差不多能用上十來年。
等這座橋用的差不多,部落就應該能發展出更高技術的橋梁了,實在沒有發展,把橋墩重新維護一下,還能再用幾年。
“這座橋修好之後,南北兩岸往來就會方便許多,南岸營地那邊也就能獲得更多的物資和畜力,明年去南方探索就更簡單了。”
熊巫站在橋麵上,看著到達對岸的族人正在清理岸邊的積雪和樹林,感慨地對熊洪說著,“南邊那麼多土地、樹林和礦產,都可以計劃去開發了。”
熊洪深以為然,一條幾十米寬的河流,放在後世,可能都不算什麼阻攔,隨隨便便澆築一座混凝土大橋,就足夠用上幾十年的了。但在這個時代,河流的南北兩岸,完全就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北岸的熊部落,這幾年發展的如火如荼有聲有色,不知不覺間就形成了一條總人口達到3500人的部落帶;南岸,依舊是茫茫一片的原始森林和曠野,即便去年冰麵探索時開始建造渡口營地,但整個部落的南方,依舊沒有太大的變化。
不過有了這座橋,明年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還是出來乾活輕鬆些,不用麵對熊黑那張黑臉。”樹杈趕著牛車,車上的磚瓦碼放的整整齊齊,在牛的奮力拉動下,緩慢地爬到了橋梁正中,“還好有族長的那卷竹簡,不然這事還沒完。”
“結束就行,我們也道歉了,熊黑也打過我們,甚至族長的竹簡都借給他抄寫了,他還有什麼不開心的。”
草苗在車後跟著,發現車輛有向後滑動的風險時,需要及時用木頭卡住輪子,防止發生更大的危險。
“再說了,下午是不用上課了,可晚上還是要學字啊……”
牛車和驢車爬上斜坡後,行走在橋麵上,由於兩邊圍欄的遮擋,讓它們看不到外麵的視線,所以它們並沒有像在碼頭那樣死活不願意上船,而是如同行走在平地上一樣,不到半刻,十幾頭牛車驢車組成的物資運輸隊,就全部到達了對岸。
原本造船坊對麵的渡口營地,因為有了這座橋,就失去了原先的價值和地位,取而代之的,則是靠近橋梁的臨時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