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會議持續了一整天,甚至在吃過晚飯後,大家仍點著油燈繼續討論至深夜。
然而,對於熊洪而言,今天的會議召開是極其必要的。
通過“新老”成員之間的對話,兩個群體開始理解彼此的需求和觀點。他們意識到,自己習以為常的行為習慣,很可能會引起對方的不快,而很多矛盾衝突,最初就源於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習慣中。
經過這次交流,這種相互理解的氛圍,也逐漸使大家達成了共識:部落是一個群體,每個人都應該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管是新人還是老人,隻要是為部落發展出力的,就值得族人感謝和尊重。
“夫敵之所謀者在內而不在外。”
熊洪一直認為,按照熊部落這樣的發展勢頭,對外幾乎是沒有失敗的可能,但危機卻從來不隻是來自外部,由內部矛盾所引起的失敗以至滅亡,在他的記憶中,可不在少數。
當然,僅靠一次會議和交流,是不可能達到熊洪所要求的目標,這些族人和隊長們,估計也不會因為這次溝通,能做多少改變。
這次會議,充其量也隻是一次動員,是熊洪向族人們傳達一個明確的信號:部落是一個整體,所有人都很重要。
而要想轉變部落現在遇到的問題,就要從多個方麵著手,來逐漸地進行改善。
第一步,熊洪準備增強部落老人的“榮譽感”,即公開地、製度化地給予這些部落老人們,應有的榮譽和尊重。
比如說,年底集議的時候,對做出奉獻的部落老人予以公開表彰,讓他們知道,部落始終記著他們為部落發展而做出的犧牲,同時也讓其他新人知道,當初這些老人們有多麼不容易。
為此,熊洪還準備借鑒去年頒發“熊部落教授”銅牌的方式,來製作一批“紀念勳章”,頒發給一些具有突出貢獻的老人。正好今年也是熊族一年,借此時機,給族人表彰,很是合適。
當然,尊重老人的榮譽感,不代表這些老人可以擺資曆,熊洪本身也是非常討厭這種人的,就像是在後世的職場中,總有一些水平不怎麼樣的“前輩”,以指點的心態高高在上,嘴上一直掛著“我當年如何如何”,這種情況,他不想在部落看到。
老人的榮譽和這種擺資曆,也需要熊洪去區彆開。
第二步,在部落裡加強傳承和教育,就是將這些老人在部落發展中的付出,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讓新人以及部落的後代們知道這些先輩們都做了哪些事情。
這件事熊洪也覺得很有必要去做,現在部落的教育,四年級之前都是以識字、詞語為主,但從四年級開始,就要學習部落曆年祭祀的祭文、一些處理政務的記錄以及一些熊洪的“日記”。
如果再把這些族人所做的事情都加入進去的話,不僅可以讓學習的人了解到這些故事,還能將部落的精神傳承下去。
第三步,就是協助調整新人的“定位”問題。
新加入部落的族人,需要部落接納他,不管他們是怎麼來的,避免強調“用物資換來的”,而是強調他們是“加入我們部落的新兄弟姐妹”、“是壯大我們部落的力量”。
除此之外,還要跟他們一起強調部落的共同目標,讓所有族人包括他們自己和子孫後代)生活得更好、部落更強大,而他們也是實現這個宏偉目標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當然,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對新人不隻是安排“乾活”,更要表達出對他們融入部落、學習技能、未來為部落做更大貢獻的期待。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部落未來的一部分。
同樣的,在年底表彰的時候,也可以選出幾名具有代表性的新人,將他們的故事介紹給其他族人,讓部落知道這些新人,也是為熊部落的發展付出了很多。
第四步,則是建立起一套基於貢獻的、透明的分配與晉升機製。
首先就是要細化勞動價值。比如耕一天地和摘一天蔬菜,哪個更累?砍一天的木頭和挖一天的土,哪個貢獻更多?
這些不同的奉獻,直接比較是無法比較的,隻能通過其他辦法來衡量,就像是現在交換物資前,能夠兌換多少粟籽一樣,部落可以與各個隊長協商,確定每種工作不同的貢獻值。
例如砍一棵樹能夠換多少貢獻值,摘一天菜能換多少,這些都要進行劃分,而且是越細越好。這樣一來,每個族人工作起來,就知道一天能夠得到多少貢獻值,也能知道部落裡哪個崗位更加重要。
其次是新人逐步融入。在新人剛加入部落的時候,的確可以享受與其他族人一樣,應有的住宿、飲食保障,但在其他方麵,則需要按照部落的要求工作和學習,並根據具體情況,提升對新人的待遇。
如此一來,既能保證新人有基本的保障,也讓他們看到想要過得更好,就要按照部落的要求來,還可以讓這些部落的老人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