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隊長可是經驗豐富了,能讓熊洪族長都感興趣的東西,自然不會差,更何況,這居然還是族長親自交辦的事情。
說起這個,牙黑等人便來了精神,當初熊洪給他們的目標,就是半個月內,將這玩意給做出來幾個成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看到熊洪族長提供的圖紙,一開始大家都沒覺得難。
事實上,滾軸的結構的確很是簡單,熊洪就給他們畫了四個部件:內圈、外圈、鋼珠、保持架。
而且圖紙上還詳細標注了尺寸,以及組裝的辦法。難做了!
這幾個部件中,內圈外圈很好理解,製作看起來也不複雜,主要是需要一體成型,就相當於直接錘出來圓圈,不能用以前那種將一根鐵條彎曲的辦法製作,圓圈不能有接頭的地方。這個要求雖然有些複雜,但不是做不到。
熊山這些老鐵匠們,在製作內外圈的時候,先將鐵錠融化,澆鑄在一個圓環型的模具裡,等它溫度稍微冷卻一點,用鉗子取出,套在充當軸承的圓柱形鐵棒上,用水錘或者手工鍛打,打成厚度均勻,寬度適合的圓圈。
這樣做的原因,可以充分鍛打出材料裡麵的雜質,讓最終的鐵圈更加結實耐用。
內外圈都是用這種方法製作,甚至還按照熊洪的要求,邊緣還向內外分彆進行了收口。
而保持架就更簡單了,它不需要保證沒有接頭,隻要在一塊鐵片上鑽幾個圓孔,在放上滾珠後,能跟內外圈保持一定的距離即可。
跟這些部件相比,最難的,居然是看起來不起眼的鋼珠。
按照族長的說法,這個滾軸的內圈將和軸承一起旋轉,外圈則固定在軸承座上,起到支撐的作用,而旋轉的核心,就是這些鋼珠。
而整個滾軸,需要結實耐壓,一般澆鑄而成的鐵珠或者青銅珠,則很難承受這麼大的壓力而不變形。
一旦變形,就會影響滾動效果,整個滾軸就相當於報廢了。
所以隻能采用鐵器鍛打的方式來進行製作。
但是鍛打直徑最大隻有一兩厘米的鋼珠,難度確實有些大,所以熊山帶著熊木熊傑,花了很長時間,才琢磨出如何在燒紅的鐵棒上,鍛打出合適的滾珠。
方法很是複雜,至少有十來個步驟,簡單來說,就是將鍛打過後的鐵棒此時硬度和韌性已經比鑄鐵的要高很多),放到火之中煆燒,燒紅之後,放到鐵砧上,在水錘的作用下,敲擊成一根直徑一厘米的圓棒,然後在這個圓棒上麵,每隔一定的距離,就用硬物壓出一道道凹槽,方便後續分離。
緊接著,分離出來的小圓柱,會繼續加熱,然後放到兩塊鐵砧中間,中間會有圓形的凹槽,作為模具。小圓柱被夾在中間,通過連續地敲擊鐵砧,小圓柱會在模具中逐漸變成圓球。
圓球周圍肯定還有一些毛邊,就需要冷卻後,用銼刀一點點銼掉,得到一個毛坯,再將毛坯放到火上煆燒,然後還需要放在兩塊平整的鐵砧上,兩塊鐵砧上下夾住鐵球,做互相運動,通過這種方式,讓這個毛坯儘量變成圓球型。
接著就要反複淬火和煆燒,以及對球體表麵進行打磨,最終才能得到合格的圓球。
所以這十幾天下來,隻造出了兩三百顆能用的滾珠。
到這還不算完,得到滾珠之後,也就到了最難的一步,組裝滾軸。
組裝的時候,需要在內外圈中間,將滾珠放在支撐架掏出來的圓孔裡,然後內外圈必須保證正好容納十幾顆滾珠而沒有縫隙,不然就是不合格的產品,需要重新回爐。
組裝遇到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儘量減少對組件的破壞。因為要將這些組件組裝到一起,需要先在內圈周圍將支撐架和滾珠排好,再套上外圈,但中間的縫隙幾乎沒有,隻能將外圈再次加熱,稍微有點縫隙後,用“大力出奇跡”的辦法再進行組裝。
這樣暴力的裝配方式,結果可想而知,將近三百個滾珠,原本至少能生產二十個滾軸的材料,最終隻得到了十個可以用的滾軸。
不過就是這十個滾軸,讓眾人都驚歎不已。
“這真是……”
熊雨拿著一個滾軸,學著牙黑的樣子,用手指穿到中間,然後轉動外圈,雖然鋼珠在旋轉過程中發出讓人牙酸的聲音,但轉動起來並沒有多少滯澀之感,光靠感覺就很是省力。
“沒錯,這些滾軸就是用在車輛、水車和一些需要轉動的部件上的,有了這些,至少可以省力兩三成。”
熊山得意地看了看眾人,這些成果,是他們冶煉坊沒日沒夜地搞出來的,自然十分開心。
“而且我們根據熊洪族長的建議,在這些輪子中間填進去很多豬油,用起來效果更好。”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