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你研究的地方,看一看你是怎樣研究的。”
冷風吹來,熊洪吸了一口涼氣,站在外麵吹風有些不太合適,便不由分說,率先往前走去,其他幾人則跟在後麵。
績線坊其實就是幾個連通到一起的房間,績線的族人靠著牆坐下,坐在椅子上,手邊有兩樣東西擺著:一個木盆,還有一個竹筐。
績線的工作很是簡單,本質上就是將麻皮給撕成單纖維,然後將這些纖維給接到一起,然後再卷成一團,進行下一個紡紗的步驟即可。而這些績好的線團,一個個擺放在竹筐裡,成為他們每日工作的成果,這也是部落“成績”一詞的由來。
不過看起來簡單,但要想獲得足夠多的績線線團,可需要非常多的時間。
整個績線坊裡,都是女性族人,而且大多數都是有過孩子的族人,見到族長過來,他們想站起身,但立馬被熊洪製止了,熊角也笑著說道,“大家做好手上的事情,不要分心,族長就是來看看大家的。”
熊洪也朝著大家點頭打著招呼,讓這些熟悉他或者不熟悉他的族人很是受用,族長還是關心我們的。
以前工坊少的時候,族長是經常過來的,不過隨著部落的工坊越來越多,來紡織坊的次數也少了很多,尤其是去年的斜織機製作完成之後,除了讓熊傑偶爾過來維修一下,紡織坊就再也沒見過熊洪過來了。
熊洪看著重新開始乾活並且精神狀態仿佛更好的的族人,心中也是一陣感慨,這才一年多的時間,沒想到原本隻有幾人的紡織坊,現在能發展成這樣的規模。
熊洪眼前的績線族人,從一束麻皮中抽出一條,卷成一團後放到手邊的小水盆裡,這個步驟叫做浸麻,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已經晾曬乾燥的麻纖維重新軟化,方便撕成單纖維。
軟化過後的麻皮,不僅方便撕,撕下來的長纖維占比,也要比直接撕的占比高,甚至能達到一倍以上的差彆。
績線的族人,膝蓋上都放著一塊黑布,經過前期處理乾燥後,又重新浸泡濕潤的麻皮,顏色發白,撕成單纖維放在黑布上,更顯眼,兩根麻纖維經過族人揉搓、打結後,就形成了一根更長的麻纖維。
在每搓出來一根麻纖維後,族人會用手將這根麻纖維繞在短棍上,當短棍上纏滿,或者達到一定的重量後,便抽出短棍,隻留下一團麻纖維,放到手邊的竹筐裡。
會有族人端走,送到下一個處理工序。
這些連續完畢、繞成一團的纖維,這就是用於紡紗的纖維。
“接斷為績,加撚為紡。”
很多人認為,績線之後的纖維,就可以直接送上織機,去紡織了,但很遺憾,這樣就算能紡出來布,布的強度以及平整度,都會很差。
績線這個步驟,其實更應該是接續更長的麻纖維,而麻纖維要達到可以織布的標準,中間必須要有一個步驟,就是紡紗。
為什麼必須要紡紗,這個問題,熊洪倒是有些明白。
首先,麻布衣服——或者說隻要是用經線和緯線織成的布匹,都會對其強度和韌性有一定的要求。
單纖維很細,難以支撐拉扯,很容易就斷裂,故而不適合用來直接織布;而織布用的經線和緯線,基本上每一米,都需要35股績好的纖維聚到一起,撚上5001000下。
其中經線主要是提供布匹的抗拉能力,而緯線則是保證布匹柔軟,故而用於紡織的經線和緯線,所需要的撚數也是不一樣的。
在熊部落的紡織坊,經線的撚數通常控製在8001000撚左右,而緯線差不多隻有400600撚。
其次,將績過的線進行紡紗,還可以讓線的粗細更加均勻,並且通過手工或者紡車,可以將這些線進行拉伸拉細。
部落現在的紡紗,就是將三根或者五根績好的線,通過腳踏式紡車,帶動飛輪旋轉,從而帶動紡錠快速旋轉,並且在旋轉的過程中,機械可以自動加撚,將幾根線並到一起。
因為擺脫了手工製作的低效低質量,紡車所紡出來的線,均勻且堅韌,而且柔軟程度也適合製衣。
紡紗的第三個目標,就是保證紡織過後的麻布不會“遇水則散”,因為有上千次的撚度,故而麻布整體的質量也很不錯,放到水中浸泡、搓洗、捶打都不會讓麻布損壞。
當然,不同股數的纖維,所製作出來的麻線粗細也不會相同,正常情況下,熊部落現在產出的布匹,每厘米有經線2535根,根據冬衣和夏衣的不同,所用的經線數量也不同。
而更高密度的經線,自然代表著布料的質量更好。
更高數量或者密度的經線,也是熊部落紡織坊最近研究和改進的方向之一。
熊部落的紡織工藝,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在使用腳踏式紡車之前,所織出來的布,差不多每厘米隻有經線1520根,而現在用到了腳踏式紡車,差不多能達到30根左右,而且加撚的數量,也要高出很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熊洪倒是聽過之前有什麼“英支”的紡織概念,但當初他不是學這個專業的,又對紡織不感興趣,故而對這些東西,並不是很了解。
不過這些年帶著熊部落從無到有發展紡織,一些基本的理論就算不熟悉,也在不斷的實踐和總結中得到了驗證,反過來又促進紡織理論的進步。
這可能就是理論來源於實踐、又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