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連接處這裡比較脆弱,隻要稍微顛簸一下,搞不好就斷開了,”灰舌蹲下身子,看著被整個翻過來的爬犁,跟周圍的匠人說道,“這些斷裂的爬犁,也不知道是怎麼被他們騎過來的。”
“其實我們倒是覺得,這處連接的地方,大概20厘米長,完全不需要加裝,”一個匠人回應到,“你們看,多了這處連接杆,看起來是讓爬犁的廂體與地麵有一個高度,但實際上,這處是最容易壞的地方,而且,在雪地裡或者冰麵上行走,廂體可以直接放在底部的滑板上。”
灰舌和狄葉蹲下身子仔細觀察了一下,正如這個族人所說,這個爬犁,的確沒有必要安裝一截,加裝了這個連接杆,讓爬犁的運載量減少了不少,況且,還容易損壞。
“嗯,這樣,我們先不要決定是不是把這個連接杆給去掉,拿這部爬犁試驗一下,要是我們的想法可行,那就再報給熊木和族長,讓他們來決定。”
灰舌思考了一下,慎重地說道,“光在這猜沒什麼用,先有證據和數據,我們才好跟族長去提改進的事情。”
周圍的匠人和狄葉都讚同地點了點頭,部落對匠人十分器重,從熊木、熊山一直到他們這些普通的匠人,得到的補貼也是最多的,正因為如此,這些匠人,幾乎個個都鉚足了勁,不斷地去學習熊洪當初撰寫的書冊。
熊洪自然對這些匠人的鑽研精神很是欣慰,但更重要的是,這些匠人們,開始形成一種假設、驗證、總結、改進的思維方式,尤其是在研究這些具體的技術時,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
另外,這些匠人還可以互相配合,共同協作,而不是跟以前一樣,每個匠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行,正好大家都沒什麼事情,先把這兩具爬犁給修一下,其中一個按照原來的結構,另一個,把這裡、這裡給去掉,底板換一個,修好之後,拉到外麵去試驗一下。”
“好,那這樣,你,去木工坊取幾塊爬犁的底板來,我前幾天就跟他們說了,應該生產出來不少;你,去冶煉坊,我昨日跟他們說過,讓他們給我打了兩塊鐵板,也拿回來。”
“鐵板?你要鐵板乾什麼?”
狄葉有些好奇,整個爬犁上,除了幾處釘子,就沒有用到金屬的地方。
“哦,昨天晚上看族長寫的技術書冊,上麵說鐵板在積雪或者冰麵上,要比木板更加省力,我準備試一下的。”
“啊?族長同意了嗎?”
“當然了,不然熊山他們憑什麼幫我打鐵板。”灰舌搖了搖頭,“如果真如族長的書冊所說的那樣,那今年冬天,我們的活可就更重了。”
“你是說……”
“不錯,要是試驗成功了,那可以肯定,族長一定會讓我們把這些爬犁都加裝上鐵板,那工作量肯定很大。”
“嗯,那得抓緊時間了,得在這些村長回去之前,把這些爬犁給改裝完畢,不能耽誤他們的時間。”
兩人說乾就乾,在同組匠人的協助下,很快,所需要的材料就已經全部湊齊了。
這些村子使用的爬犁,還是兩三年前族長設計的“原始版”,底部靠著兩塊前端有些弧度的木棍或者木板,用畜力拉動時,底部的木板在冰雪上滑行,比輪子更加好用。
但這種木板的底座,也有一些問題。
這些問題,就是由於爬犁的結構設計,有些不合理。
當然,在當初剛剛製造出來爬犁時,眾人包括熊洪,都清楚,這最早版本的爬犁,也隻是一個過渡使用的東西。誰知道這兩年來,大家用這種爬犁都習慣了,再加上熊洪最近一直沒什麼時間去改進,故而部落使用的爬犁,還是最基本的樣式。
爬犁底部,就是用幾截短木棍與最下麵的底板連接,上麵再接上兩根木棍,就是一副爬犁了,而這種爬犁,載重量比較小,又因為底部懸空,整個爬犁的重量全部壓在這兩根底板上,故而損壞最多的,就是底板。
另外,正如灰舌所說,這幾截短木棍,其實完全沒必要,或者可以弄更短一點。
“把地板拆下來,這些支撐的木杆給去掉。”
“去掉之後,車廂底部離地麵幾乎就沒有什麼距離了,要是在冰麵上倒還好,但在雪地裡,很容易就撞到積雪。”
工匠有些猶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倒是覺得,車廂底部與底板還是保留一定的距離,而連接杆不用這麼長,或者用方木來代替,這樣一來,整個車廂可以保持一定的離地高度,連接杆也不容易損壞。”
灰舌和狄葉互相看了一眼,思考片刻後說道,“嗯,你說的有道理,那就這樣,按你的方法,先把這部爬犁給改造好。”
“好。”
灰舌帶著其他匠人,開始維修另外一輛。
一個下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在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灰舌等人終於把兩部爬犁都給改裝好了。
“走,天色還不算太晚,趕緊去試一試。”
狄葉是個急性子,他在眾人維修的時候,就已經去廄棚牽了兩頭牛過來,讓它們各自套上轡頭之後,便沿著道路,來到了圍牆外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