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力量大,這個道理熊部落的族人很早就知道了。
至於原因,倒不是熊洪給他們灌輸的,而是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得出的“結論”,畢竟一個人剝一百斤麻的速度,肯定比不上十個人剝一百斤。
“這麼多麻,不管是漚麻還是剝麻,都是很需要人手的。”
草根有些無奈地攤攤手,草村就這麼大點的地方,每次有新族人加入,都會優先分配到其他營地,要不是前年開始,草村找到了種植麻的“出路”,得到部落的關注,才有了新的族人加入,不然現在草村還是一個隻有幾十人的小營地。
“營地就這麼些人,雖然我們人數還算是比較多,但這麼多麻要處理、麻田要照料……我們的人手的確不足,要不是臨近的幾個村子,每年都會幫我們剝一些,我們根本完不成部落交待的任務。”
好在周圍的村子與草根關係都算不錯,而且自從成為一個部落,各個村子也都會互相幫助,知道草村的困難,周圍的族人也都會來幫忙……畢竟這些麻,真的不是那麼容易就剝下來的。
而且這些族人們也知曉,草村提供的麻皮越多,部落紡織坊能夠紡出來的布匹和衣物就越多,他們能分配到的也就越多。
對於草根的訴苦,熊洪點頭表示非常理解。
即便熊洪算是稱得上見過大世麵,當見到草棚裡堆放的一捆捆麻杆,也有些發怵,不怪草根發“牢騷”,要是他遇到這種情況,估計也會急的罵人。
麻其實並不算好處理,當初發現野生麻的時候,是熊洪第一個意識到也是第一個教族人剝麻製衣的,還經過多次的嘗試,故而對整個處理流程都非常熟悉。
“算下來,一個族人一天時間,也就差不多剝6、7斤左右的麻皮,這還是漚泡比較好的情況下,要是漚的過輕或者過重,這些麻皮就非常難剝,而且還容易泡壞。”
“再加上我們還要去照顧莊稼、牲口,還要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一個月的時間,我們最多能提供一萬斤的麻皮。”
其實這個數量,對部落的紡織坊來說,已經夠用了,不過對於草根來說,每天看著堆積如山的麻杆,心情就好不到哪去。
不僅僅要注意防潮或者防蟲,還要擔心會不會失火。更重要的是,好不容易將庫存的麻給剝完,秋收就到了,新一輪的麻杆又要開始收割,重複這一年的勞作。
幾乎沒有休息的時候,這讓草村的族人都有些崩潰。
“明白了,你們做的已經非常好了,不用考慮太多。”
熊洪隻能先安慰有些激動的草根,同時也在心裡盤算著該怎麼樣去解決這個問題,讓麻皮的剝取速度更快一些。
“等這次換回勞動力回來,除了三號營地那裡留下一部分青壯,剩下的人口中,先給你挑選。”
草根這才轉憂為喜。
第二天中午的時候,焦急等待的鬆針等人,終於將熊雨的牲口運輸隊給等到了。雖然說按照約定,熊雨隻要在明天到達就可以,但跟在族長身後的鬆針,卻一直期盼著。
熊雨能早一天到來,他就能早一天去三號營地。
“熊雨哥,你們終於來了。”
鬆針喜出望外,幾乎是從草村大門飛奔到車隊麵前。
“哈哈,你著什麼急,族長呢?”
雖然一路勞累,但熊雨總算是趕在約定好的前一天到達了草村,四月十三日,趕著空車和牲口的熊雨,沿途幾乎沒有怎麼停留,都是為了儘快完成族長的任務。
在出發前,熊洪和熊雨就約定好,由熊雨帶著牲口和空車先前出發,走陸路到達草村,而熊洪則帶著大量的物資,乘船到達。雙方彙合之後,便通過淩河上麵的橋梁,通過運送的牲口和車輛轉向南方,前往三號營地。
“族長在碼頭卸物資呢,我們也是昨天才到的,現在估計船上的物資還沒有完全卸完。”
鬆針和一些族人將這些牲口都趕到了廄棚,便帶著熊雨,去碼頭尋找熊洪。
“這些物資,我給你留下一部分,之前你們支援給三號營地的,這次都給你們帶了過來,算作是補充。”
碼頭上,熊洪指著一船的物資,對著身邊的草根說道,“這些鹹肉和鹹魚,還有這些工具,都留給你們了。”
“族長,我們的食物夠用了,這些肉乾和鹹魚……要不就帶過去吧,去年秋冬季節,我們儲存的食物還有很多。”
這倒不是草根推辭,實際上,截止到熊族一年冬天,熊部落隻要是自給自足超過兩年的營地和村子,食物儲備和產量都要比之前多了五成甚至一倍多。
草村也不例外,雖然它給族人的感覺就是麻皮產量高,但實際上,它擁有的4000畝粟田,在整個部落的60多個營地中,也是排名靠前的存在。
由於糧食產量多,消耗的少,營地也養殖了很多牲口,尤其是母豬,每個月都能為周邊的營地和村子提供三十幾頭小豬,故而這些村子會樂意幫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