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的部落越多,集會的規模自然也就越大,各個部落與熊部落的交流也就更密切。
讓楓木高興的是,熊洪族長把聯係下河穀十五個部落的任務都委托給了他,並且願意先付三分之一的‘定金’。
要知道,按照熊部落答應的條件,每帶來一個部落,楓部落就能獲得二十斤鹽或者一百斤的粟米,而且,隻要有族人交換給熊部落,熊部落承諾會給楓木一成的交換物資。
雖然楓木一點也不了解數字,但當他看到熊洪在桌子上放了十根筷子,從中取出一根給他的時候,瞬間就豁然開朗。
這些還隻是熊部落對於交換,給楓木的直接好處,還有更多其他長久的好處。
比如楓部落可以派族人來學習熊部落的語言文字,這樣就能更好地與熊部落進行交流,學習更多的東西。這一點對楓木來說,也是非常好的提議,畢竟以楓部落那些簡單的發音和手勢,根本比不過熊部落成熟的語言係統帶來的便利和高效。
而熊部落也會指導願意參加的部落,傳授種植和養殖經驗。
熊洪沒有忘記,部落要這麼多人的目的,在修路和營地建設之後,就是要他們進行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其中交換過來的族人,大部分都會送回本部或者各個村落;而雇傭過來的族人,則是幫助熊部落,將八號營地附近的空地開墾出來。
之後,熊部落會在明年春季的時候,指導這些部落開始嘗試種植黍米、養殖一部分牲口。
當然,要是願意搬出山洞,學著熊部落建造土石或者木製房屋的,熊部落也會在營地這裡教會他們,甚至可以親自參與熊部落對房屋的建造實踐。
至於會不會發生到時候把人帶了過來,熊部落卻不遵守約定的情況,熊洪也沒有多做承諾,而是帶他看了一眼營地儲存的豐富物資,以及每日早晨起來,一百多青壯日常操練的景象。
言下之意就是,熊部落如果要是這樣想的話,就不會搞這麼多麻煩的事情出來,有糧食有族人,還跟你們做什麼交換?
“那熊洪族長,我們們這就回去,下個月圓的時候,我一定帶著其他部落過來。”
楓木這次帶過來的八名老弱族人,比之前換到的物資更多,當然因為每名族人的身體情況都不一樣,經過熊部落的評估,這八名族人,一下就換走了熊部落六十斤的食鹽,讓楓木喜出望外。
一名族人可以換十斤鹽,也就是兩罐五斤的,而有兩個瘦弱的小孩子,熊部落看在楓木的份上,也給了他們一罐。
除此之外,熊洪又特批,贈送給楓木一套麻布衣服,以及十把經過改造的石製工具——這些石器對熊部落來說不算什麼好東西,製作簡單速度也快,就是沒什麼太大的作用。但對於楓部落來說,可是非常趁手的工具。
另外,聯絡其他部落的三分之一“定金”,也足足有100斤食鹽,回去的楓部落族人,每個人身上都背著幾個罐子。
帶著滿心的期待,楓木踏上了回去的道路,他已經跟熊洪約定好,在下一個月圓的時候,他會帶著其他部落的族長和族人,一同到這裡來參與熊部落組織的集會。
而跟著他一起回去的,還有200多斤的食鹽、兩個陶器、兩匹麻布,以及十來把石器,甚至還有熊部落不怎麼愛吃的鹹魚十條。除此之外,一份詳細的交換清單,也被他隨身帶著——雖然他看不懂上麵的文字,但畫出來的小人、陶器和鹽葫蘆,卻是很容易理解。
看著楓木帶著十來名獵手穿過山穀口,逐漸消失在樹林裡,熊洪搖了搖頭,召集起族人,對他們的任務重新進行分工。
在楓木到來的這兩天,部落並沒有停止對材料的收集,此時營地的建築材料已經算是堆積如山了,正好趁著這幾日天氣不是太熱,趕緊把營地外圍的圍牆給夯築起來,準備迎接接下來的各部集會。
而集會之後,就是要對沿途的山穀、營地進行開發。
熊大也沒有閒著,他被熊洪安排,去接觸上河穀的十七個部落。
至於那幫被稱為“鴉部落”的第三方外來勢力,熊部落目前還沒有精力去與他們接觸,等到溝通了上下河穀諸部之後,再去考慮將在楓部落做的這一切,複製過去。
……
“族長,上河穀諸部和下河穀諸部現在還處於敵對的狀態,他們要是過來,會不會在我們這裡打起來?”
一天的石料采集結束後,營地的幾個隊長聚集在剛剛搭建好的營地明堂,討論著一個月後的諸部集會。而熊二突然想到,要是這兩個本來就有矛盾的部落聚到一起,那場麵……
“我覺得很有可能隻有下河穀的這些部落過來,要是知道他們也過來,估計上河穀的就不願意來了。”
“你說的很有道理,要是正常情況下,這些部落不見得會冒險,甚至有可能將我們部落也當成是下河穀的一個部落來敵視。”
熊二的觀點不錯,熊洪自然也考慮到這一點,“不過我跟熊大說了,可以將我們已經與楓部落進行交換的消息告訴上河穀的這些部落,同時邀請他們也過來集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