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唐宋時期的中國絲綢_你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嗎?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你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嗎? > 第4章 唐宋時期的中國絲綢

第4章 唐宋時期的中國絲綢(1 / 1)

唐宋時期中國絲綢發展達到鼎盛,具體情況如下:

生產方麵

技術進步:唐朝時絲綢生產技術達新高峰,品質上乘、種類繁多,有錦緞、綢緞、羅紗等。

產地集中:長安、成都、泉州成為世界絲綢之都,絲綢生產在這些地區高度集中與專業化。

貿易方麵

陸上絲路繁榮:唐朝前期陸上絲路達高峰,從長安出發經多地到中亞、中東及歐洲。

海上絲路興起:唐代中期後海上絲路興起,至宋元成為對外交往主要通道,廣州、泉州是重要港口。

文化方麵

傳播文化:通過絲綢之路,唐朝絲綢及相關文化傳至西域、中亞、西亞等地,同時西域文化也傳入唐朝。

藝術融合:宋代絲綢圖案在繼承唐代基礎上創新,增加寫實性,風格清新自然、端正莊重。

唐朝時期的緙絲作品代表有:

幾何紋緙絲帶子:1973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中發現,長93厘米,寬19厘米,由多種顏色絲線緙織而成。

淺橙地花卉紋緙絲帶、蓋地十樣花緙絲帶:被大英博物館收藏,由斯坦因從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獲得。、

異獸忍冬蓮花紋緙絲:保存在日本正倉院,展現當時緙織技藝的成熟。

唐朝時期的絲織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織機與織造技術

織機改進:出現了更為複雜的織機,如束綜提花機,能控製織物經線的提沉,織出複雜多樣的花紋圖案,為緯線起花的唐錦織造提供了技術支持

緯線起花:唐錦采用緯線起花的織法,用兩層或三層經線夾緯,利用多重多色緯線織出花紋,可織出比經錦更複雜的花紋及寬幅的織物,操作方便,花紋色彩豐富、立體感強

染色技術

豐富的色彩:染色工藝有了很大發展,能夠染出多種鮮豔且牢固的顏色,運用天然植物染料和礦物染料,通過套染、媒染等技法,使絲綢色彩更加豐富、絢麗多彩。

特殊染色工藝:夾纈、蠟染等染色工藝十分流行。夾纈是用兩塊雕刻有相同花紋的木板將織物夾緊,然後進行染色,可染出對稱且重複的圖案;蠟染則是用蠟在織物上繪製圖案,再放入染液中浸染,染後煮去蠟質,形成藍白相間的精美圖案

緙絲技術

緙絲工藝有所發展,采用通經斷緯法以平紋組織織成,織製時以本色絲作經,用小梭將各色緯線依畫稿挖梭織入,不同色彩的緯線間會出現空隙,如雕鏤之狀,主要用於織作繪畫或書法,反映了絲織工藝由實用向欣賞的轉化

圖案設計與創新

融合外來文化:在傳統圖案花紋基礎上,吸收了西域等外來裝飾紋樣,如聯珠紋、陵陽公樣等,將外來文化元素與本土文化相融合,使絲織圖案具有清新、華美、富麗的藝術風格

多樣化的題材:絲織圖案題材廣泛,包括人物、動物、植物、幾何圖形等,設計新穎彆致,富有生氣,體現了唐代社會的開放包容與文化繁榮

分工與管理

分工細致:絲織業分工明確,從養蠶、繅絲、織造到染色等各環節都有專業工匠,中央設有織染署專門管理生產,民間絲織生產遍及全國,產量很大,推動了絲織技術的專業化和精細化發展

產區分布廣泛:絲織業產區分布廣泛,北方的中原地區和華北地區是重要產地,安史之亂後,南方特彆是華東沿海地區的絲織業發展迅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絲織業中心

唐朝緙絲工藝的發展曆程如下:

起源與背景:緙絲工藝源於漢魏時期的西域緙毛工藝,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唐朝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對外交流頻繁,桑蠶技術也不斷發展,為緙絲工藝的產生與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初步發展:唐朝時期,傳統的緙毛工藝經中原巧匠本土化改良,逐漸形成富有本土特色的緙絲花樣。不過,此時緙絲工藝仍有局限性,多織造小型幾何花紋的條帶等實用品,如日本大穀探險隊在中國新疆發掘的唐代葡萄卷草紋緙絲殘片,以及吐魯番阿斯塔那發現的幾何菱紋緙絲帶等

工藝特點:緙絲多符合唐人豔麗尚色的裝飾喜好,采用明快的寶藍、胭脂、明黃、汁綠等色彩,織造寶相花、海石榴、忍冬花等吉祥花卉紋樣。其以平緙和繞緙為主,圖案紋樣對稱,通過平麵色塊填塗展現,無暈色法,層次不夠豐富,偶用金線

用途方麵:一方麵,緙絲被用於製作服裝配飾,如腰帶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阿斯塔納墓地出土的彩繪木胎舞蹈女俑,其腰部係有的緙絲腰帶即為實例。另一方麵,緙絲還被用作宗教用品,如幡帶等

傳承與影響:唐朝的緙絲工藝為後世緙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宋代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使緙絲技藝更趨成熟,花樣更為複雜,門幅明顯加寬,並逐漸從實用性向觀賞性轉變,出現了以緙絲工藝織造卷軸繪畫的新風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最新小说: 重生70,從給妻女煮碗白粥開始 開局自然係震震,海軍終成巔峰! 向南蘇春曉後續 讓你去仙門臥底,沒讓你成魁首啊 我和女兒共長生 仕途巔峰:從鄉鎮開始 這隻精靈實在太不正經 左眼見飄心中喜貳 女帝!離婚!我分到一半修為,無敵了 亂世悍卒,先搶大將軍花魁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