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特點
紋樣:受西方藝術影響,由清末的“滿、多、堆、全”向“簡、少、精、新”轉變,變得簡約抽象。
色彩: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如織錦緞色彩絢麗。
工藝:緙絲采用通經回緯的織法。
優點
原料特性:真絲綢由蛋白纖維組成,與人體生物相容性好,穿著舒適,摩擦刺激係數低,還能吸濕排汗,保持皮膚適當濕度,且可抗紫外線。
外觀表現:質地柔軟,光澤優雅,給人高貴之感。
耐用性:作為天然纖維中強度較高的材料,具有較高的耐用性。
民國時期的中國絲綢圖案呈現出多元融合的特點,以下是具體解析:
傳統紋樣的傳承與演變
龍鳳紋:龍鳳不再是統治階級特權象征,成為民間吉祥紋樣,常見於被麵、床單、服裝等,寓意吉祥富貴。
花卉紋:牡丹、菊花、蘭花等花卉圖案仍是常用主題,如牡丹代表富貴,蘭花象征高潔。表現手法上,從傳統的寫實、華麗向簡潔、淡雅轉變,注重體現花卉的神韻。
西方紋樣的引入與融合
玫瑰紋:西方玫瑰紋傳入,成為流行的染織花卉紋樣,初期多以繡花工藝呈現,中期以後織花、印花居多。
幾何紋與條格紋:受西方藝術風格影響,幾何紋樣與條格紋樣開始增多和發展,如圓形、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組合,或寬窄不同的條紋搭配,使絲綢圖案更具現代感和簡潔性。
自然元素紋樣的創新應用
孔雀羽紋:受新藝術風格影響,孔雀羽毛成為獨立題材,多為分散的折枝形式,羽翎好似花頭,羽毛猶如枝葉。
水生類紋樣:水草、水母、貝殼等水生動物和植物紋樣出現,因其彎曲造型符合新藝術風格特征。
其他特色紋樣
人物紋:一些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場景或具有故事性的人物圖案開始出現,如仕女圖、戲曲人物等,為絲綢圖案增添了生活氣息和文化內涵。
文字紋:將漢字或字母等與其他圖案相結合,如在花卉圖案中穿插吉祥文字,或用文字組成圖案的一部分,體現了文化與裝飾的融合。
民國時期的中國絲綢工藝有以下特點:
織造工藝
傳統織機的使用:如柳疃絲綢采用腳蹬手扔小木機等傳統織機,其主要部件有機樓子、黃瓜、壓軸等,雖較為簡陋,但能織出品質優良的絲綢,且一直沿用至1957年
緙絲工藝的傳承:緙絲采用通經回緯的織法,以本色絲作經線,先將紋樣描繪在經線上,再用各色彩絲作緯線,根據花紋圖案分塊緙織,色彩緯線按需換梭,不貫穿全幅
印染工藝
印花技術的發展:這一時期是中國近代絲綢印花的發端與繁榮時期,上海成為絲綢印染業的重要引領地區。當時引進國外染料和染色技術,引發煉染業和印花業分離,出現新式精煉工廠和印花工廠
印花工藝的創新:在傳統印花技術基礎上,民國絲綢印花創造了新高峰,出現了如直接印花、拔染印花、防染印花等多種工藝,使絲綢圖案色彩更加豐富、層次分明
圖案設計工藝
傳統紋樣的傳承與創新:傳統龍鳳紋、花卉紋等依然常見,但表現手法更簡潔淡雅。同時,受西方文化影響,玫瑰紋、鬱金香紋等西方花卉紋樣傳入並流行,其與傳統紋樣相互融合,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自然元素紋樣的應用:受新藝術風格影響,孔雀羽紋、水生類紋樣等成為獨立題材,其造型符合新藝術風格的曲線美和自然主義特征
其他工藝
配色工藝:色彩搭配更加豐富多樣,除傳統色彩外,還引入西方色彩觀念,嘗試撞色等新穎搭配,同時注重色彩與紋樣題材、風格的配合
縫製工藝:在製作絲綢服裝時,會根據絲綢麵料特點和設計要求,采用精細的裁剪和縫製工藝,如旗袍的製作,會注重領口、袖口、開襟等細節處理,以展現絲綢的質感和美感
民國時期的中國絲綢色彩具有以下特點:
色彩豐富多樣
隨著西方染料和染色技術的傳入,民國時期絲綢的色彩種類更為豐富,除了傳統的紅、黃、藍、綠、紫等顏色,還出現了許多中間色和複色,如粉紅、淺藍、淡紫、米黃等,為絲綢色彩的搭配提供了更多選擇
融合西方色彩觀念
受西方文化影響,在色彩搭配上打破了傳統的固定模式,開始嘗試新穎的組合方式,如撞色搭配,以營造強烈的視覺衝擊。同時,也注重色彩的層次和節奏感,通過不同明度、純度的色彩組合,使絲綢圖案更加生動立體
與紋樣配合緊密
色彩運用與紋樣題材、風格相呼應。傳統吉祥紋樣的色彩搭配多遵循傳統的色彩觀念,以體現其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西方風格紋樣則常采用明快活潑的色彩,以突出其新穎時尚的特點;自然元素紋樣的色彩選擇多清新淡雅,以展現自然之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