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是農曆七月初七。
習俗
乞巧:女子在七夕當晚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有穿針乞巧的形式。如女子比賽穿針引線,誰先穿過就意味著誰乞得巧了。
拜織女:少女們會在月光下擺上一張桌子,放上鮮花、水果等祭品,朝著織女星的方向祭拜,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
吃巧果:巧果是七夕的應節食品,主要材料是油、麵、糖、蜜,人們製作成各種形狀,油炸後食用,口感酥脆香甜。
時間
農曆七月初七,傳說這天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
形式
主要是民間傳統活動,有家庭式的乞巧活動,也有一些地方會組織大型的七夕節慶祝活動,像民俗文化展示、傳統婚禮重現等。
特點
浪漫色彩濃厚:圍繞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展開,充滿了對愛情的美好向往。
富有傳統氣息:眾多習俗都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傳統價值觀。
優點
文化傳承價值高:讓古老的民間習俗和傳說得以傳承,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情感凝聚作用:能夠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如女性家庭成員一起乞巧;同時也為情侶們提供了表達愛意的特殊節日。
寓意
象征著愛情的忠貞不渝,因為牛郎織女儘管被銀河阻隔,卻依舊對彼此深情不變,每年鵲橋相見。還寓意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像乞巧習俗,就表達了女子對自己心靈手巧、生活幸福的期待。
七夕節的由來主要和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有關。
傳說織女是古代天帝的孫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而牛郎是人間的貧苦孤兒,受哥嫂虐待,隻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突然開口告訴牛郎,他去湖邊,就能遇到下凡洗澡的仙女,隻要藏起其中一位仙女的衣裳,那位仙女就會成為他的妻子。牛郎依言而行,藏起了織女的衣裳,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兒育女,生活十分美滿。但是好景不長,王母娘娘發現織女下凡與牛郎成婚,勃然大怒,派天兵天將將織女捉回天庭。牛郎無法割舍妻子,披上老牛死後留下的牛皮,用扁擔挑著一雙兒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洶湧的銀河,從此牛郎織女隻能隔河相望,難以相見。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天帝無奈,隻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麵一次。
人們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就把農曆七月七日定為七夕節。在這一天,人們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也表達對美好愛情的向往。
七夕節常見活動豐富多樣:
民俗體驗類:
穿針乞巧:女子於七夕當晚對月穿針,以線快速穿過針孔為得巧,祈願手巧心靈。
投針驗巧:將針投入水盆,觀針影形狀,形似花鳥魚獸等為“得巧”,測女子巧拙。
紀念儀式類:
拜織女:少女們擺香案,供鮮花、水果、五子(桂圓、紅棗等)等祭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求賜良緣巧藝。
拜魁星:男子在月光下備紙墨筆硯,拜魁星求仕途順遂,期望才高八鬥、金榜題名。
休閒娛樂類:
放河燈:人們將蠟燭置於小船或蓮花燈中,放於河中,任其漂流,承載心願,祈願幸福安康。
逛夜市:七夕夜市熱鬨非凡,有售賣巧果、剪紙、手工藝品等傳統好物,民眾可邊逛邊感受節日氛圍。
七夕節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文化方麵
傳承傳統文化:七夕節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像牛郎織女的傳說體現古代民間的愛情觀和價值觀。通過節日活動的代代相傳,如乞巧、拜織女等習俗,使得傳統民俗文化得以延續。
豐富文化內涵:七夕節相關的詩詞歌賦、戲曲小說等文學作品眾多,如古詩《迢迢牽牛星》。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中華文化寶庫,還為文學、藝術研究提供了素材。
社會方麵
增強社會凝聚力:七夕節是一個全民性的節日,無論是家庭內部女性成員一起乞巧,還是社區、地方組織的各種慶祝活動,都能讓人們聚集在一起,增進彼此的感情,促進社會和諧。
樹立文化自信:隨著對傳統節日重視程度的增加,七夕節在國內的盛大慶祝以及在國際上文化交流中的展示,讓人們對本國文化產生自豪感,有助於樹立文化自信。
經濟方麵
刺激消費:七夕節期間,商家會推出各種與情人節相關的商品促銷活動,如鮮花、巧克力、珠寶、情侶裝等。同時,餐飲、旅遊等行業也會受益,促進經濟增長。
喜歡你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嗎?請大家收藏:你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嗎?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