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者,殺無赦!
任何人再敢討論這件謠言,格殺勿論!
憤怒過後,就是恐懼。
一位中年無子的君王,聽到這樣的謠言,帶給他的隻有無限的恐懼。
楚幽王和李園想的一樣,這種要命的謠言絕不會沒由頭的冒出來,編排這種事是要冒著死全家的風險的,一定是有心人傳播的!
而且這個謠言可以把這麼多人都涉及進去,還說的似是而非,故事雖然是假的,但是關係可是真的。
這說明編這個故事的人身份不會太低,要不然既是不敢,也不可能知道中間那麼多事,都過去三十多年了,這中間許多真實的關係,不是普通人可以知道的。
楚幽王很快聯想到前番捉拿燕丹家眷的事情,很難不把這兩件事聯係在一起。
現在已經確定的不能再確定了,肯定有至少一股,甚至多股的陰謀反叛勢力!而且這些逆賊已經開始行動了!
楚幽王和李園一番商議,統一了意見,還是要殺,無論潛在的是誰,查到誰殺誰,寧殺錯不放過。
立刻派遣心腹成立巡檢司,專門調查此事,並且鼓勵相互揭發,有賞減罪。
兩人倒不是想不到負芻,隻是兩人這些年實在殺人太多了,暗中心懷怨懟,心有仇恨的人實在數不勝數,也完全不能確定是誰。
例如春申君的舊部和門客,就一直想為春申君複仇。這些年針對楚幽王和李園的刺殺和報複就沒停過。
要知道春申君一向厚待門客,更是足足有著三千門客,這許多門客中,不乏赤膽忠心,有勇有謀之人。
春申君死的如此莫名其妙,更是全家被殺,如此淒慘。
連帶原本錦衣玉食,安居有府宅,出行有豪車的門客現在也餐風露宿,甚至被追殺屠戮,如此深仇大恨,豈能不報?
不為春申君複仇,都沒臉投靠他人!
為春申君複仇,則可以瞬間聲傳天下,留名青史。
雖然這件事牽涉春申君壞他名聲,但是也說不準是不是有什麼彆的計量,日後說明此事,也不是不行。
更何況除了春申君的人,其他的也是數不勝數,這也怪不得楚幽王和李園無法確定。
在這種情況下,殺自己的親弟弟,也不是輕易可以下的決定,畢竟明麵上負芻一直不染權勢,沉迷酒色。
至於昌平君,這個自幼生活在秦國,也就這幾年才回楚國的弟弟,在楚國根基薄弱,並且一直安貧樂道,楚幽王和李園還真是沒把他算進去。
畢竟怎麼想,昌平君都沒什麼機會,既沒什麼權力,又一向頗受厚待,平日裡也是謙遜無為,沒理由牽扯其中,做這找死的事情。
楚幽王雖然沒有第一時間殺掉負芻,卻也是本能的派人盯緊了負芻,無論如何,負芻身份的威脅是真的。
對此負芻也是早有心理準備,隻要不真的動手,被盯著就被盯著吧,反正不著急,這消息傳下去指不定會成什麼樣。
防民之口勝於防川,靠殺人是止不住謠言的。
如果靠強權就可以壓下不滿,那彆說現在周室已經完了,現在應該還是大夏才對,甚至奴隸製才是最先進的才對。
即便一時讓人不敢直言,甚至隻能道路以目,可是這壓抑下,是隻會越來越強烈的怒火,隻會讓人更加憤恨,直至徹底爆發。
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於彘。
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可疏不可堵。
那麼為民者呢?
為民者,隻可宣之使言。
隻可惜,這個道理,獨裁的君王永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就像楚幽王,就在大開殺戒。
在屠刀下,很少有人願意用牙口試一試屠刀。
但是思想是不會被屠刀跟著抹殺的。
思想可以被洗腦可以被操控,但是絕不可能被屠刀直接改變。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