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道久聞許相公清名,知曉許相公乃是博古通今,正直不屈,一心為國,一心為民的忠正直臣,故此特邀許相公來商談一件國之重事。”
許翰這個人,兩宋時期有名的老學究。
這個人本事大不大先不說,但他肯定是北宋末南宋初,最有學問的那一批人。
說彆人貫通古今,可能是吹噓,但是說許翰貫通古今,絕對不虛。
許翰被郭京誇得老臉一紅,心中又不免有些飄飄然。
這可是大宋國師啊!
國師這麼誇獎他,這可比被陛下誇獎的含金量都高。
“國師謬讚了,謬讚了!”
許翰謙遜的拱手行禮,旋即福靈心至,問道:“國師可是要與老夫商議改革軍政之事?”
許翰雖然是個老學究,但卻不迂腐。
改革軍政,雖然對於他們讀書人來說,並非什麼好事。
畢竟,一旦改革成功,大宋將不會再抑武揚文,那麼讀書人就不會比軍武高貴。
他們的地位將會直線下滑。
可以說改革軍政對於文人來說,百害而無一利。
但改革軍政對於大宋來說,卻是救國之策。
許翰很清楚,靠他手中這一杆毛筆,救不了大宋,打不退金人,趕不走強敵。
皮將不存,毛之焉附?
覆巢之下無完卵,這個道理彆的讀書人不懂,但是他許翰明白。
倘若大宋都沒了,亡國之民不如螻蟻,他們讀書人還能有什麼地位可言?
他不相信,金人在占據大宋江山以後,能夠妥善對待他們這些宋人。
屆時什麼讀書人,什麼兵卒,都隻會成為金人的奴隸。
想要出頭?隻能賣祖求榮,剃發易服。
屆時,反對改革軍政的人,才會成為大宋的千古罪人。
郭京坦然道:“果然瞞不過許相公的慧眼,貧道這裡寫出了改革軍政的草本,但具體實行起來定然會有不妥,所以想請許相公等人一起商談商談,確定出更符合大宋的軍政。”
雖然朝堂上,趙桓也好,郭京也好,都沒說出是郭京主持改革軍政。
可大家都是明白人,心中有數。
這個設想就是郭京提出來的,那肯定是他做主。
即便明麵上不是他,暗中也必然是他掌控。
“國師能想到老夫,肯邀請老夫過來,這是國師對於老夫的信任,老夫必定竭儘所能,輔助國師將此事辦好。”
許翰給出了自己的承諾,也是表明了他的立場。
郭京動容的點了點頭,果然,找許翰沒找錯。
二人說話間,徐處仁和歐陽澈也來了。
這兩個可以一個是大宋經濟學家,一個是大宋民生學家。
再加上許翰這個老學究,以及郭京這個先知,基本上能做到從各個方麵看待新的軍政,找出問題。
不說做到儘善儘美,也要做到煥然一新,給大宋帶來新的生機。
眾人落座之後,郭京掏出了他連夜寫的草本。
他首先從基層開始改革,由淺入深,鞭辟入裡,讓眾人頗為驚歎。
國師……除了字醜了點之外,簡直沒有缺點,堪稱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