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可以否認,無論因由為何,韓信的死都是充滿悲劇色彩的。
當年打天下的時候,你劉邦幾乎大半的地盤都是韓信親手給你打下來的,你就是再不滿,也實在不該殺了他。
要說不是劉邦本人動手的,確實。
這事兒是呂雉策反了蕭何後自行動手處置的,待到劉邦從前線回來之後,韓信已經死了。
【“見信死,且喜且憂之。”】
這是劉邦得知了韓信死後的態度。
你說呂雉和蕭何是無緣無故對韓信動手的麼?不是。
蕭何口中的那個“陳豨”,實打實是韓信的人,而且是他指使這家夥謀反,並且告訴他自己會和他裡應外合。
這也說明一件事,當時的韓信,確實打算反了。
扣他一個謀反罪,是不冤枉的。
可是話再說回來,韓信若早暗藏反心,早在齊地的時候反了,劉邦還能打得過他不成?
不是瞧不起劉邦,想當年項羽都能打他跟打狗一樣,韓信這個能按著項羽打的猛人,真打起來就是完虐他。
而再追根溯源,韓信被逼到走上謀反這條路,可以歸結為一句話。
有野心,但不多。
什麼意思呢?
韓信這人,想當一地之王,但沒有稱霸天下的野心。
這就是他走上必死之路的根由。
第(2/3)頁
第(3/3)頁
當初在齊地時為什麼不反?(這時候是楚王韓信)
因為他覺得當一地之王挺好的,你劉邦不找我事兒,我也不找你事兒,大家安安穩穩的。
為什麼在關中要造反?(這時候韓信是淮陰侯)
因為他覺得當淮陰侯太掉價了。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羞與絳、灌等列。”
這倆分彆是誰呢?“絳”是指周勃,“灌”是指灌嬰。
這倆人名氣雖然沒一批次猛將們高,但也各個都是驍勇無比的大將,後來自然也封侯了。
但是韓信很耿直的瞧不濟人家,而且表達的十分直白。
如果這還不明顯的話,那就再舉個例子。
樊噲相對而言名氣還稍高些。
但是在韓信麵前,就是個弟弟。
韓信有一回去樊噲家串門,臨走時,樊噲跪著行大禮給尊神送走了。
【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
就這,韓信還自嘲說,“沒想到我都混到與樊噲為伍的地步了!!”
其實從某方麵來說,韓信和項羽還是比較像的。
在兵之一道上有種不顧彆人死活的天賦。
但是在政治上,都帶著一種傻白甜的憨勁兒。
雖然韓信比項羽要好那麼點,但隻能說——不多。
當年還在打項羽的時候,韓信曾經威脅過一次劉邦。
那時候,韓信剛占據了齊地,狠狠地鎮住了眼高於頂的項羽,讓楚漢的形勢瞬間轉變。
確實,韓信在此時的功勞沒人能抹消掉,甚至後世怎麼吹噓都不為過。
但是當時韓信偏偏乾了一件最不該乾的事情。
他威脅劉邦說,“我占了齊地,你得封我一個齊王,否則我不幫你打項羽了。”
劉邦當時什麼都沒說,給他封了。
於是後來,呂雉揣摩著劉邦的意思提前處置了韓信(雖然謀反罪當誅,但這種級彆的功臣,完全可以等皇帝回來後再做定論),劉邦也什麼都沒說。
第(3/3)頁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