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攬月號成功登月後,幾乎是每日都要掛好幾個熱搜,隨便一張照片,一個小視頻,都能引來網友們的熱情討論。
“從月球上看藍星,好美啊,好想奔月。”
“月球上,會不會真的有嫦娥?”
“努力搬磚,儘快移民去月球買房。”
……
在航天中控室,林炎正接收來自月球的數據,這些可都是難得的資料信息,這對人類了解月球、了解宇宙,都是至關重要。
突然,一個數據吸引了林炎的注意,月球上的土壤、岩石的密度遠高於藍星。
林炎摸著下巴,對著一旁的助理張博說道:“土壤岩石的密度來算,月球的質量不應該這麼輕啊。”
正在整理資料的張博聽到林炎突然發問,放下手中的圖表,說道:“這組數據,我在整理的時候,也發現跟之前嫦娥號取回來的表麵土壤有差異。”
“為此,我特地谘詢了羅艦長,結果數據是正確的,而且這是方圓50公裡,分彆取樣獲得的數據,絕對真實。”
聽著助理的報告,林炎陷入了沉思。
當下,測量月球質量主要有三種方法:引力測量法、軌道測量法和地球月球係統的動力學模擬。
不管用哪一種方法,測出來的月球質量數值都差不多,大約為7342x1022千克,可以說結果很精準了。
思索了許久,林炎拿起筆開始計算起來,並囔囔自語到:“球體的質量計算公式是:質量=4/3xπx半徑3x密度,按照這樣來算,月球不應該這麼大才對啊?”
張博根據林炎的思路,開始用計算機重新計算了一遍:“對哦,半徑應該小一大圈。”
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林炎立即聯係了攬月實驗組,請求立即對月球進行月震實驗。
所謂的月震實驗就是發生在月球上類似地震的現象。
通過對月球進行人工撞擊,獲得的震感,來分析月球的內部結構。
返回來的結果讓人驚訝,同樣的力度撞擊震動遠大於藍星,月球還發出了長達15分鐘的震動,並且發出了金屬聲。
從這兩方麵來看,都可以證實月球很有可能是一個空心的球體。
為什麼如此著急證明月球空心說?
按照正常的情況,如果月球是自然形成的,那月球應該跟藍星一樣,內部結構可以分為三層:月殼、月幔和月核。
不應該是空心的。
而空心說明,月球並非自然形成,很有可能是造物者設計的。
月球存在有很多不尋常、不合理的地方,自古以來就存在有不少的爭議。
一是月球相對於地球來說,體積過於龐大。
作為地球的衛星,月球的直徑達到了地球的四分之一,這在衛星與行星的比例中是非常不尋常的。
二是月球軌道運動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