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間,春城文旅局牽頭組了一個飯局。
周碩下午即興寫就的那幅長聯,已經被大觀公園的管理方悉心收藏起來,準備拿去找老師傅精心裱裝。
雖然周碩的書法稱不上自成一派,但水平還是蠻高的。
再加上他是原作者,寫的時候超常發揮了一點點,書法與文章相得益彰。
便有了真正流傳後世的資格。
大觀公園管理方當場就把墨寶討要了過去,說是放在大觀樓裡展覽,同時也借此宣傳一下大觀樓。
畢竟是家鄉的旅遊事業,周碩還是很願意支持一下的。
於是他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管理方為了感謝他,又提出請他吃飯作為酬謝。
然後,又邀請了幾個文旅局的人過來陪同。
——作為地方文旅,有這樣好的宣傳機會,當然必須牢牢的抓住。
這樣的一幅長聯,一個現場一揮而就的故事,足以讓大觀樓成為天下有數的名樓。
本來,事情到這裡,也就是周碩,公園管理方,以及文旅局三方的事情,大家在一起商量一下宣傳計劃、思路,再吃個飯,也說得過去。
結果作協那邊,不知道怎麼聽說了這件事,也要跑過來湊湊熱鬨。
周碩寫了《滕王閣序》被采訪,白玉京這個筆名曝光的時候,當地作協就聯係了他,並且邀請他加入作協。
所以現在周碩其實也算得上是春城作協的人。
作協那邊的一些領導,還有一些詩人、作家,聽說了下午的事情之後,簡直驚為天人。
在得知文旅局和公園管理方要宴請周碩到時候,他們表示也想和周碩交流一下創作。
特彆是幾位年紀很大一心撲在創作上的老作家,攔都攔不住。
他們搞了一輩子創作,比普通人更懂這種一揮而就,臨場創作的含金量。
這樣水平的作品,再給他們兩輩子都寫不出來。
更彆提還是臨場創作。
那是隻在書裡能見到的傳說!
如今,居然有人親眼見到了,而且還錄了視頻!
幾位老作者對下午在場的人嫉妒,已經到達了頂峰。
據說那個春城大學曆史專業的學生,居然有幸給周碩當“人工鎮紙”!
這麼好的運氣,怎麼就輪不到他們?
已經錯過了現場,絕不能再錯過晚上的宴會!
萬一周碩喝多了詩興大發,再寫出一兩首詩來,他們一二添作五,寫幾篇詩詞文章,做成一個文集,豈不是大賺?
他們這樣想著,紛紛準備去蹭個飯。
於是,一場原本隻有幾個人的小聚,就這樣演變成了一場宴會。
某餐廳,雅間,圓桌。
文旅局的領導坐在主位上,周碩坐客位,李清清坐在他旁邊。
加上公園管理方和作協的人,把一張能夠容納十餘人的圓桌坐得滿滿當當。
席上多是一些本地的特色滇菜,七月正是吃菌子的季節,除了幾樣主菜之外,桌上全是新鮮的山珍。
桌子上擺著幾瓶飯店上的酒,但沒人打開喝。
反倒是幾瓶沒有標簽的礦泉水,被喝得見底。
酒過三巡,飯桌上的氣氛漸漸熱鬨起來。
席間的話題自然圍繞著下午那幅驚才絕豔的長聯展開。
文旅局的領導率先舉杯,語氣誠懇:“周先生,我代表春城文旅感謝您!您這一幅字,一首聯,可是給我們送上了一份厚禮啊!大觀樓的底蘊從此大不相同!這背後的故事,足夠我們做好幾年的文章了。”
“您言重了,這是我應儘的一點本分。”周碩也謙虛著,“怎麼說我也是春城人,為家鄉做一些宣傳是應該的。”
語氣更激動的,是作協一方的人。
一位作家感歎道:“這幅長聯,真稱得上古往今來第一長聯!”
一位作家道:“上闕寥寥百餘字,便寫儘了滇池湖光山色,其潑墨寫意般的意境,將四時美景、天地靈韻都凝於筆端,讀來令人如同身臨其境,心胸為之一闊!”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詩人閉著雙眼,手指輕叩桌麵,似乎還在回味。
隻見他搖頭晃腦道:“尤其是這下闋,‘歎滾滾英雄誰在’一句,道儘了千古興衰之歎,氣象宏大,情懷蒼茫!周先生年紀輕輕,竟有這樣的胸襟與眼界,實在令人佩服!”
另一位作家也接口道:“此聯不僅意境高遠,對仗也是工整無比,用典自然貼切。‘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寥寥數語,便將雲南千年曆史風雲儘收筆下,此等筆力,堪稱扛鼎!”
一位詩人說:“我最喜歡的還是‘都付與蒼煙落照’一句,短短七字,便意境全出。”
又一位深研書法的作家道:“最難得的是這幅長聯文不加點,一氣嗬成,揮毫作就,筆勢如大江奔流,毫無滯澀之感,文章意境雄渾,氣象宏大,與這一手書法相得益彰。若非胸中有萬千丘壑,腹內藏錦繡文章,絕無可能在這須臾之間,將這百年風雲、千裡江山儘數傾瀉於筆墨之下,此等才思,實非常人所能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
這些話,其實周碩白天的時間就在現場聽過一遍差不多的。
此時,這些作協的前輩一誇再誇,周碩隻好謙虛的表示:
“各位前輩過譽了。晚輩隻是今日登樓,見滇池浩渺,西山蒼茫,一時心有所感,恍惚間似與古人神交,這些句子便自然而然湧上心頭,實在是機緣巧合,不敢貪天之功。”
他這番話半真半假,既解釋了“創作”的由來,又將姿態放得極低。
眾人聽來,隻覺得這位年輕人不僅才華橫溢,更難得的是心性謙遜,不驕不躁,於是眼中的讚賞之意越發的濃厚。
“周小朋友太過謙了!”
“確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說法,但若胸無點墨,即便是天予神授,隻怕也無從落筆!”
……
見作協的人又誇上了,而且還有止不住的趨勢,文旅局的人連忙出來解圍,將話題引向更廣闊的前景。
“從今往後,我春城的大觀樓,也可與滕王閣比肩了。”
“我看是尤有勝之才對!滕王閣可沒有咱們周先生的墨寶,我們大觀樓可是有著他親手所書的真跡。”
周碩寫《滕王閣序》,是在高考的時候,那時候周碩的書法還是初學,不為人知,滕王閣那邊也沒有請他手書作品。
不過聽說滕王閣那邊從教育廳複製了他的試卷,將作文部分放在閣內陳列,供遊客展覽。
周碩一篇《滕王閣序》,便使滕王閣這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景區搖身一變,成了龍國炙手可熱的名樓之一。
這兩年來,那篇《滕王閣序》不知道為滕王閣吸引了多少遊客。
這幅“天下第一長聯”,乃是現場作就,更有視頻作證,不同於網上各類捕風捉影的傳說。
有著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文旅局十分有信心,隻需要稍稍運作宣傳,就可以將大觀樓打造成不輸於滕王閣的名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