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華也不和他爭辯,隻是笑眯眯地看著他。
許久,丘振擺了擺手,無奈說道,
“算了算了,你不偷不搶,除了心黑點,我也挑不出彆的毛病!”
胡振華哈哈大笑起來,說道,
“你能這麼想,我很欣慰!聽你們剛才的談話,似乎對雞毛換糖很有想法?”
丘振一聽這話,很快調整了情緒,笑道,
“一分錢可以撐死人。貨擔雖小,卻連通千家萬戶,這個生意,大有可為!”
胡振華沒想到此人如此有見識,頓時起了惜才之心。
“丘先生,能和我說說你的計劃嗎?”
丘振倒也沒有藏拙,畢竟,雞毛換糖這個生意,還是胡振華想出來的。
丘振整理了一下思路,說道,
“我剛才和徐大叔聊過,發現他們有的東西賣的快,有的東西賣的慢,因為距離崇明太遠,補貨非常困難。”
“有幾個貨郎,為了節約路程,約定輪流來進貨。這樣畢竟是小打小鬨,我覺得,要想把這門生意做大,就必須把貨郎們組織起來,並建立補貨站!”
“還有,收到的雞毛,應該就地組織人手,做成雞毛撣子、毽子,避免來回運輸。”
胡振華點了點頭。
丘振的想法,就是後世的批發市場。
這個方法是不錯,但老胡擔心水土不服,畢竟,紅色方麵視資本為洪水猛獸。
胡振華搞雞毛換糖,純粹是給徐有財找一份活計,因為老徐身體太瘦弱,承受不了工地的繁重勞作。
再後來,是為了忽悠卡特,騙取資金。
胡振華看著丘振,笑道,
“你的想法,在江北行的通嗎?”
“當然可以了!我一直誤會中共方麵了,他們對民族工商業持開放態度!”
胡振華露出驚喜之色,問道,
“真的嗎?快和我說說!”
丘振定了定神,說道,
“我和北平來的商人聊過,4月3日,北平市工商局召集129個同業公會,私營工商業者250餘人開會,負責人向大家闡明了政府的商業政策:凡有利於國計民生,遵守政府政策的均可自由經營發展……”
胡振華原本對這段曆史隻有模糊的記憶,因為曆史書上隻有簡短的一段話,現在,通過丘振的提醒,他突然回憶起來:在建國前後,人民政府是鼓勵和發展民族工商業的。
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1953年,因為從這一年開始,土改完成,國家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這標誌著華國正式進入計劃經濟時代。
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國家開始對私營工商業、手工業等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對於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你不能用簡單的對錯來形容,關鍵要看其經濟模式是否增強了國力!
至少在1958年之前,華國的國力一直在顯著提升中。
胡振華的心思突然活絡起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