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發射一個人造衛星到太空上,是不是可以解決洲際無線電通訊問題?”
不等卡特回答,老胡堅定地說道,
“對,一定可以,電波從地麵發出,經過衛星處理,再反射回地麵,這樣受地球曲麵的影響就大大減小,如果衛星數量足夠的話,完全可以解決全球無線電通訊問題!”
卡特想了想,敷衍的回答道,
“設想不錯,但你怎麼把衛星送上天,裡麵的電池又怎麼解決?”
胡振華很認真的回答道,
“我剛才不是說了嗎,用火箭送上天。至於電池問題,慢慢解決就是了。”
至於電池問題,那就更好解決了,用太陽能電池板。
巧合的是,胡振華恰好知道其原理。
卡特啞然失笑,給老胡潑了一盆冷水,
“不是我打擊你,合眾國都做不到的事,憑你一個公司,更是千難萬難!”
卡特的消極態度是有原因的。
目前各國對太空的認識還停留在觀測階段,並不能準確地認識到太空的價值。
雖然也有一些有識之士大聲呼籲,但探索太空是一項高風險高投入的項目,隻有聚集一國之力才有可能成行,不幸的是,各國領導人的目光,都放在了意識形態的對抗上。
以北極熊為例,1946年初,國防部第4研究所所長米哈伊爾·吉洪拉沃夫提出發射科學衛星的計劃,並在1946年5月21日寫信給鋼鐵大叔,但後者更傾向於發展洲際導彈這種具有軍事價值的武器,認為衛星在當時的環境下實用性不高,無法用於打仗,所以沒有批準這一計劃。
1950年3月15日,吉洪拉沃夫在科學院科學與技術會議上提出《液體燃料火箭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報告,不僅沒有得到支持,反而受到上級的譴責和嘲諷。
而另一個超級大國米國,其高層認為將資源投入到軍事領域,如核武器的發展、常規軍事力量的建設等,更符合國家的安全需求。
這兩個領頭羊如此,就更彆提其他國家了,他們想玩也玩不起。
胡振華對卡特的嘲諷不以為意,堅定說道,
“ta公司會因為是第一個開拓太空的組織,而名留青史!”
“祝你成功!”
胡振華的思維變得非常活躍,他的腦海裡出現兩個方案。
第一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太空發射一顆人造衛星。
這個衛星的功能不需要太豐富,隻需要播放一首歌,或者一段話就可以了。
嚴格來說,這種衛星根本不能稱為衛星,隻能稱為播放器。
因為衛星需要精確的導航和控製係統,否則就會迷失在茫茫太空中。在當代,這方麵的技術一片空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