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他就是司空家的假公子。
在加冠時,曹操需要給王垕表字。
有身份的人,有名也有字,名為本名,字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個與本名有所關聯的名字。
《禮記·曲禮》:“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隻有到了成年才取字,但一般都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家才會取字。
同輩人或地位相當的人,尊稱彆人用字,謙稱自己用名不用字,長輩對晚輩、老師對學生、上級對下級,可以稱名而不稱字。
所以如果說起名是為了分彼此,那麼取字就是為了明尊卑。
這是名與字功能的基本區彆。
王垕若有了表字,而且是曹操親自起的,那身份與以前,那就是一個天壤之彆。
隻聽曹操當著郭嘉、程昱、曹仁、許褚、樂進、於禁、任峻等人說道:“今吾喜得佳兒,其名王垕,上有一兄,義子中排行第二,遂取“仲”字。吾兒王垕武藝雖尋常,但前番為奪壽春,獻得良謀,再取“謀”字。便表字“仲謀”吧!”
曹操說到這裡,再次把王垕乾到一愣一愣的。
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老板,你是多喜歡孫權啊!
這都要搶!
此時孫權還隻有15歲,並未表字,他估計遠在千裡之外也萬萬不會想到,自己的表字,就這樣被彆人給奪了。
“謝義父!”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很多都習慣按排行取字。
這個次序就是伯孟、仲、叔、季表示排序,伯為嫡,孟為庶。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東吳孫氏弟兄了。
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
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
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
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所以這“仲謀”二字,翻譯過來就是。
二聰明!
曹操怕是為了表示自己對義子和親兒子一視同仁,竟然將義子也排入親子行列之中,取字“仲謀”。
此時他的兒子,死掉的不說,最大的曹丕才十歲,還不到考慮這個的時候,到曹丕取字,都要十年之後的事了,估計曹操都懶得想。
加冠禮畢,鼎中煮的羊肉也熟了,曹操命人擊鐘列鼎而食,又於城中得了些酒,眾人各自先敬曹操喜得佳兒,再敬今朝新公子王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