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代人,當然不知道鐵釘意味著什麼。
就算是現代人,也往往會忽略鐵釘和螺絲這種小玩意兒對於整個工業時代的意義。
曆史巨大車輪轉向何方,僅僅緣於一枚小小的鐵釘。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建築多用榫卯結構進行連接加固,即便是故宮這樣宏偉壯觀的建築群,也能夠做到不用一根鐵釘,這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
但是如果沒有發明釘子,人類文明的進程將會嚴重受阻。
在發明釘子之前,木式的建築必須通過難以施工的幾何互鎖結構來建造,固定往往隻能靠物體本身的幾何結構來完成
顯然釘子要比曾經的“幾何連接法”方便得多。
釘子是一種緊固件,可以用來固定木材,也可以用於固定塑料、乾牆,磚石或混凝土。
最早的釘子是由“釘匠”們將生鐵燒紅之後,一錘一錘地打造出來的。因此,釘子不但生產起來耗時費力,而且價格非常昂貴。
直到美國獨立戰爭時期,釘子還是價格昂貴的稀有物品,在中世紀時期,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釘子製造商,釘子甚至可以作為一種非正式的貨幣媒介進行交易。
對於那時的美國家庭來說,釘子是一種稀有物品,不但價格昂貴,而且很難買到。
所以,許多美國人會在自家的壁爐旁安裝一套完整的釘子製造設備,當天氣惡劣或者夜晚來臨的時候,整個家庭成員都會參與到製造釘子的勞作之中。
那時候,一座木製的房屋,差不多需要使用2萬到3萬個釘子。所以人們在搬家之前,往往會燒毀廢棄的房子,隻是為了從中收集用過的釘子。
後來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為了杜絕這種亂象,弗吉尼亞州甚至不得不專門頒布法令,禁止人們在搬家時焚燒房屋。
一枚小小的釘子,能夠左右人類曆史的進程。
王垕隻不過教會了兩百多鐵匠將生鐵燒紅,然後一錘錘的打造出鐵釘。
但他知道,自己的這一個小小舉動,將會推動整個華夏文明數百年。
卻說王垕要立軍令狀,李通拉都拉不住。
二人各自立了軍令狀,王垕立刻就出了大帳,親自上手,帶著鐵匠們開始修煉那些廢棄的雙輪車。
“大家看清楚,我隻示範一次。”
李通和李連等也在旁邊圍觀,隻見王垕拿兩塊木板把一輛車斷掉的橫梁處一夾,然後便拿出兩個鐵釘,一頭一個,用錘子將鐵釘砸下去,然後把對麵透出的鐵釘尖砸彎,勾住橫梁。
神奇的一幕出現了,原本斷裂的橫梁,雖然兩側各多了一塊木板,但是卻硬生生的連接到了一起,王垕站上去都絲毫不會有任何影響。
一個車鬥就這樣修好了。
如果是榫卯結構,那得把車鬥全部拆下,做一條兩頭帶結構的橫梁,重新組裝,這跟造一輛新車也差不多的工程量。
“各位,我想大家都看明白了,開工吧!”
王垕把錘子一丟,搓了搓手上的灰塵。
此時現場已經鴉雀無聲。
頭腦再簡單的人,看到這一幕,也能想到結果。
一個人不到盞茶功夫就可以修好一輛車,就算是再破的車,也用不了一個時辰就搞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