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寧微微有些不適應,卻聽王垕道:
“管寧!你是以公孫度使者見本侯,還是以士人身份來我東牟縣遊曆?”
“在下並未受誰派遣,乃受遼東侯所請,來為兩家說和而已。”
“說和?我與遼東侯並未有任何往來,更無任何衝突,何需說和?”
管寧見王垕不僅自己不起身相迎,而且還不給自己賜座,心中已有些怨氣,當下不客氣道:
“二位隔海而望,相距不過水路二百裡,本來相安無事。然東牟侯刻意壓低鹽價,致使原本兩千錢一石之鹽,如今已然落至千錢。且因其他原因,遼東沿岸百姓不服管束,紛紛偷渡南逃。得知此事,遼東侯大怒,言若東牟侯不知收斂,他定提騎兵南渡相攻。在下奉勸東牟侯,既參與商事,便當遵守規則,強不淩弱,眾不暴寡,商賈之人市不二價。”
王垕知道,因為自己壓低鹽價,市場已經產生連鎖反應。
首先是壓低出貨價,雖隻從五百錢一石壓到四百錢,但由於水路賊盜減少,運輸便暢,導致鹽商成本大大降低,零售價自然降低。
其次,王垕這裡大量出鹽,他鹽田產量,已經超過整個沿海鹽戶煮鹽總和,市場乃物以稀為貴,東西多了,零售價自然也會相應降低。
這就導致整個鹽價零售競爭激烈,零售價降低了五成之多。
商場如戰場,甚至比戰場更激烈。
公孫度、管寧這些人想不通,王垕決定幫他們想通。
說話如果幫不了,那就用武力。
“管寧!回去告訴公孫度,他若敢渡海,本侯倒是缺些馬匹船隻,我東萊郡隨時恭候。”
見王垕連狡辯一句都不願,直接便要兵戎相見,管寧也來了脾氣,一臉義憤填膺道:
“據在下所知,東牟侯不過萬餘兵馬,而遼東侯占據遼東四郡,且高句麗,扶餘人皆臣服,擁騎兵五萬,帶甲十餘萬,那時渡海而來,東牟侯何以擋之?”
“哈哈哈哈!當年袁紹亦如此想,卻被我破其大軍三十萬。匈奴人欺我僅親兵三百,結果被我追殺至漠北,其族被滅,其身如今已然於許都為奴,永世不得翻身。區區公孫度,他若敢來,我倒是不介意方天畫戟之下,再多一顆人頭!”
王垕可不是吹牛!
管寧哪裡會不知道他威名,便是公孫度,也是因為如此,才不敢輕舉妄動。
“東牟侯當真如此想?”
在王垕強大壓迫下,管寧終歸是冷靜了下來。
“我如何想,取決於你如何想,你如何想,取決於遼東侯如何想。遼東侯要戰,我便與他一戰。他若要和,那便彆在我青州範圍內指指點點。我王垕乃朝廷任命之車騎將軍,持節總督青州兵馬,如何做事,無需他一個自封之平州牧置喙。子龍!送客!”
王垕說話毫不客氣,從來外交都是以武力為後盾,而不是靠禮賢下士或客客氣氣,就可以在談判桌上爭取到利益。
聽王垕意思,管寧已經知道,沒得談。
已經直接下逐客令了!
打仗,王垕是不怕的,自己錢糧人都有。
如果說自己主動出擊,可能實力還差點,畢竟管寧雖然說的有點誇張,但公孫度實力的確不容小覷。
但如果對方是跨海而來,那又另當彆論。
雖說遼東與東萊郡之間海峽,最近處隻二百裡,但無論糧草補給,還是兵馬渡海,都有著極大風險。
喜歡走司馬懿的路,讓司馬懿無路可走請大家收藏:走司馬懿的路,讓司馬懿無路可走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