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預備營經過半年多訓練,他想要一炮而紅。
雙邊馬鐙的裝備,讓騎兵對於戰士的馬術要求大大降低,僅僅不到一年訓練,玄甲預備營便已然具備了一定戰力。
這是他們的首戰。
城樓上,陽儀自然也發現了遠處兵馬動靜。
“將軍,定是孫將軍擾敵成功,王垕不得不派兵增援,城內是否出城接應?”
陽儀並不敢隨意打開城門,怕中對方詭計。
“無需接應,同為輕騎,孫程便是不回城池,亦可作為遊擊兵馬在外,我等隻需謹守城池便可。”
騎兵優勢便在於此,很難被剿滅,三百騎兵已然能夠對數千步卒形成威脅,滿千便可形成強大戰力。
特彆是在自己熟悉的地盤上,可進可退,就算沒有補給,還可以快速抵達其他城池。
所以陽儀並不擔心三千騎兵會遇到麻煩。
但需要排除另一種可能。
那就是對方同樣是騎兵!
而且數量比你多!
裝備比你好!
此時孫程便遇到了。
就在孫程領兵回城時,便遇到了李達領兵阻擊。
雙方兵馬立刻展開對衝廝殺。
李達與孫程二將先戰到一處,將對將,兵對兵,在一處空曠地形成遭遇戰。
雖然都為輕騎,但李達的輕騎卻全部用的製式鋼刀,並非鐵刀。
雙方交戰,整個戰場瞬間形成激烈對撞。
遼東騎兵的確悍勇,騎術,個體戰力都占上風。
但雙方兵器觸碰,效果立時顯現。
遼東騎兵所使用製式兵刃為鐵刀,另有少量為炒鋼刀。
所謂炒鋼,就是於生鐵粒中加入特殊精礦粉作為佐料,然後上大火猛炒,在此過程中,還要不斷攪拌翻炒,使得生鐵中的雜質得以去除。
經這麼一炒,手法熟練的老師傅通過控製火候,就能得到低碳鋼、中碳鋼、高碳鋼。
炒出來的小鋼蛋,硬度比生鐵要稍弱一些,可韌性卻足足強了好幾個檔次。
後漢《太平經》載:
“使工師擊冶石,求其鐵,燒冶之,使成水,乃後使良工萬鍛之,乃成莫邪耶。”
所謂韌性就是遭遇大力衝擊時,器件彎曲後恢複原狀之能。
一般來講,韌性越大的材料,抗衝擊性就越好。
而鐵製武器最終淘汰青銅武器,也正是因為韌性優勢!
問題是,炒鋼與技術有關,公孫度再有實力,也不可能所有兵器皆為炒鋼,能使用炒鋼兵器者,至少隊率之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