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深知此次上書意義重大,他懷著對先帝的忠誠和對蜀漢的責任,伏案數日,揮筆寫下了千古名文《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在表中,他回顧了先帝的創業艱辛,表達了自己對先帝的感激與忠誠,分析了當前的局勢,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言辭懇切,情真意切。
在那封洋洋灑灑的奏疏中,諸葛亮與洛川詳細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他們指出,如今蜀漢內政革新初見成效,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民心所向;軍隊經過整頓與訓練,士氣高昂,戰鬥力大增;而魏國國內局勢不穩,正是我軍出兵北伐的大好時機。
若此時不北伐,待魏國恢複元氣,再想興複漢室,必將難上加難。
奏疏呈上後,劉禪召集眾臣進行商議。朝堂之上,氣氛緊張而凝重,眾臣議論紛紛,各執一詞。
有的支持北伐,慷慨陳詞,認為這是實現先帝遺願、重振蜀漢的絕佳機會,此時不戰,更待何時;有的則持反對意見,憂心忡忡,擔心北伐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一旦失敗,蜀漢多年積累的家底將付之東流,後果不堪設想。
麵對眾臣的不同意見,諸葛亮與洛川耐心地進行解釋與說服。諸葛亮手捧《出師表》,再次向眾臣誦讀,他的聲音激昂而堅定,一字一句都仿佛帶著先帝的期望和蜀漢的未來。
他向眾臣分析了當前的天下局勢,從魏國的內亂到吳國的觀望,從蜀漢的優勢到潛在的危機,條理清晰,有理有據。洛川則補充說明蜀漢近年來在經濟、人才等方麵的發展成果,展示了各項數據和成果報告,強調了北伐的戰略意義與緊迫性。
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劉禪最終被諸葛亮與洛川的言辭所打動,批準了北伐的請求。
得到劉禪的批準後,諸葛亮與洛川迅速展開了北伐的籌備工作。
他們調兵遣將,根據將領們的特點和優勢,合理安排任務,魏延、關平等將領紛紛領命。
製定詳細的作戰計劃,從行軍路線到駐紮地點,從進攻策略到撤退方案,每一個細節都反複斟酌。籌備糧草物資,組織大量的人力物力,確保前線的供應充足。
同時還積極聯絡周邊的少數民族部落,派遣使者帶著豐厚的禮物和誠意,與他們溝通協商,爭取他們的支持與配合。在二人的精心籌備下,蜀漢大軍厲兵秣馬,蓄勢待發,一場決定蜀漢命運的北伐之戰即將拉開帷幕。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