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受選擇的路線是直奔宜昌,然後沿長江北岸溯江而上,那一段江麵最窄處僅有不足百米,而且江水流速舒緩,便於渡江。
並且這個地方,過了江,就是前世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大江省所在,殷受比較熟悉。
而再往上遊,進入雲貴高原,山路崎嶇,無法行走。
二月十二日,一行人就到了長江北岸,按原計劃,很快找到了合適的渡江點。
也是巧合,長江北岸有著成片的竹林!
殷受他們就砍伐了很多的竹子,用鐵絲綁紮起來。
沒用多久,一個長二十多米,寬也有十米的大竹排就製作完成!
這樣的竹筏,可以供十人十馬渡江用。
殷受先召集十幾名戰士,用竹竿連撐帶劃,將提前備好的鐵鏈牽引到對岸。
這樣,渡江的時候,隻需要拉拽鐵鏈就可以。
最大的困難,長江,他們渡江隻多用了半天的時間。
繼續南行,再遇到的江河,就更不再話下了,比預期的時間用的還少,看來江河耽誤不了多少時間。
有的地方河麵較窄,他們乾脆就砍伐巨木搭建了木橋。
一路走來,眾人領略了長江流域的文明,農作物發展比起黃河流域更加先進,由於這裡氣候更加溫暖一些,幾乎沒有受到小冰河時期的影響。
到處叢林密布,沿途他們通過狩獵,夥食竟然比起在徐城還好。
特彆是讓他們驚奇的是這裡的手工業,其精美程度令人歎為觀止!
而且,土木工程的房屋建築,更讓這些來自北方的人們大開眼界。
殷受一路走,一路看,更多的想法在腦海中形成藍圖。
二月十八,不知不覺,殷受感覺已經走出了前世的領土範圍,到達緬甸境內。
不過這裡人煙太過稀少,到處是熱帶叢林,基本不見居民。
從緬甸,殷受他們改變方向,向東南進發,按計劃,再有三四天就可以到達孟加拉國。
這個時期,孟加拉國基本還是一些土著在生活,自己所學的世界曆史,對這裡也沒有什麼記載。
想在孟加拉國找到棉花,應該是比較困難的。
而從孟加拉國繼續往印度去,倒不用非得走多遠,就應該可以發現棉花了。
事實也正如殷受所料,這個時期的孟加拉國,可以用荒無人煙來形容,彆說棉花了,就連像樣的農作物都非常少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