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船上約有二十餘人,個個麵麵相覷。
殷受突然醒悟,這敢情是聽不懂我說的話。
殷商時期,中原以南直至長江流域的疆域被稱為“南土”,而南土的疆域,隨著商朝統治與管轄的範圍變化,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沒有一個固定的邊界。
三千餘年前的中國,南土地區仍多是荒蠻之地,遠沒有中原地區發達。
不過,代表古蜀文化的三星堆遺址,說明這時長江流域的人們辛勤勞作、生息、繁衍,他們的文明和殷商黃河流域文明是同步的。
殷商時期,中原文化和南土的也有過密切交流,南土基本上沿襲了中原禮製和風格。
了解這些之後,語言不通也就有了解決之道。
因為不管是中原文化還是南土文化,說到底都是一脈相承的,就像現代一樣,各地的發音不同而已。
大家說的慢一點兒,加上手勢比劃,是可以進一步交流的,而且,殷受接受和學習的能力很強,沒多久,就能夠進行簡單的對話了。
通過交流,殷受了解到沿江的幾個部落的狀況。
長江流域,在這個時期,沒有諸侯國的統治,還是由各部族的人聚集成為部落。
船上的人所屬的部落的規模比較大,稱為盤龍族,這讓殷受想起後世發掘的盤龍城遺址,可以稱為南北文化的中轉站!
莫非這也是天意?讓我來傳播中原文化,讓我來取經的?
聞聽殷受來自北方,而且是大商的王子,船上的人更加肅然起敬,對大商,他們稱為大邦。
“大邦之人,來到我們偏僻之地,我們應該舉族相迎!請大邦王子移駕我們部落做客!”
說話的人是盤龍族族長的侄子龍飛,這次是代表盤龍族與上遊靠山族進行交易的。
盤龍族產鹽,所以用自己的鹽,去換取靠山族的獸皮。
“那我們就不客氣了,我們回到岸上,騎馬前行,到貴部落叨擾!”
兩撥人,一撥在岸上,一撥在江上,順江而下,趕往盤龍族。
盤龍族傍水而居,部落遠處是一片茂密的叢林,居民的房屋是那種土木結構,堅固厚實,抬眼望去,延綿不絕。
見到江上大船歸來,部落裡麵的人興高采烈的出來迎接。
此起彼伏的號角聲,人們的歡聲笑語,孩童們蹦蹦跳跳,使部落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大船靠岸,不少人開始搬東西。
龍飛上岸,約著殷受一行人,前往參見部落首領。
殷受命親衛騎兵原地休整,獨自一人跟著龍飛走進部落深處。
路過中央一個大型廣場,殷受發現了一個高大寬闊的祭壇,祭壇的一根柱子上麵,有一顆巨大的動物頭骨,殷受也判斷不出是何種動物。
繞過廣場,來到一間寬大的房屋,門口有兩名侍衛把守。
龍飛上前見禮:“兩位大哥,族長在嗎?有大邦貴客駕臨,煩請通報。”
兩名侍衛看了殷受一眼,相互對視,然後一名侍衛轉身掀開門簾進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