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子受的政見也有獨特見解,這王位繼承人交給他,也不失為很好的選擇。
這也是帝乙第一次把子受和子啟兩個兒子放到同一水平線上進行衡量。
而子衍這個二王子,卻是從未進入過帝乙的法眼。
子啟溫文爾雅、恭順有禮、才華橫溢;子受剛猛勇武、聰明睿智、拓土開疆。
可以說,二人各有所長。
都是繼承人的合適人選,讓帝乙無法做出最終決策。
廷辯,這是帝乙想出的策略。
兩日後,早朝,帝乙突然拋出一個問題。
“什麼人才適合為王?”
滿朝文武一寂,這可不是隨便哪個人敢於回答的,眾人分彆將目光投向三個王子。
子啟起身,躬身行禮:“父王,兒臣以為,為人王者,必須具有王族血統,承天命之所歸。”
大王子的意思是,隻有帝王的兒子可以為王,說了等於沒說。
帝乙看向子衍,子衍趕忙出列叩首:“兒臣以為,隻有像父王一樣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才可以為王!”
一個馬屁奉上,帝乙點頭。
子受看輪到自己,出列叩拜:“父王,胸懷天下,有能力富國強兵之人,可為王!”
帝乙盯著子受,心裡道,好小子,知道你在徐城又“富”又“強”,在這裡賣弄上了?
“當前大商的形勢,各位有什麼看法?特彆是對外政策,有什麼方法可以應對?”
帝乙對大商目前的局勢,非常頭疼,西伯姬昌擁兵自重,傳言有稱王的企圖。
北方鬼侯雖然不至於謀反,也和大商沒有什麼戰事,但是卻不朝貢,每年都來哭窮。
東麵矣方,已經做大做強,對大商危險最大,三五年就會爆發叛亂,朝廷苦不堪言。
這便是大商的“三公”,非但不能幫助大商穩定朝局,相反卻處處掣肘,讓帝乙恨得牙根癢。
還是大王子第一個發言:“如今我大商國運昌隆,恩威遍及四海,對待各方諸侯宜堅持安撫為主,以和為貴。”
二王子這時卻持不同意見:“父王,就不能慣著他們,誰敢謀反,直接滅了他們!”
這倒是合乎子受的意思,於是跟著發言:“兒臣讚同二哥的意見!對待諸侯,應該恩威並施,敢於謀反,必須鎮壓!”
帝乙沉吟半晌,岔開了話題:“諸侯越做越大,擅動刀兵,大商的壓力也很大。你們有何良策,削弱他們的勢力?”
這個問題讓滿朝文武都陷入了沉思。
能不動刀兵卻又削弱諸侯勢力,那是再好不過的了,可是這也隻是想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