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介紹道:“這種鐘樓,長安四角有四座大的,洛陽也是,除了城裡街市,就是長樂學宮和洛陽學宮這些學校會有了。其他城也都有,雖說不能有四座,一座還是有的。”
飛簷峭壁的屋頂,但是石頭建築,上頭還有直徑好幾米的圓形表盤,指針指著十一點,鐘聲一響,周圍人都習以為常,頭都不抬的就繼續走過。
很不錯的場景,就是很不長安。
【“這是長安!?”對長安熟的不能再熟悉的陳翁主坐不住了,眼神驚異又豔羨的看著天上那個鐘樓,“陛下,看看人家的長安啊,我們大漢為何不能有這個鐘樓!”
劉徹:“問得好,我也很想知道。”
那當然是因為有限的力量暫時都放在軍械上了,搞紡織也因為原材料數量問題暫時啟動不了,更彆說花費人力物力來造這個奇觀了。
眼饞這個大鐘樓的不止劉徹,明、清技術足夠,直接就是造小鐘小表,明清往前的,大家想的也都是衣食住行以及軍械這些,花費人力物力時間造一個這樣大的鐘樓,還一造造這麼些個,各個城市推廣,這是真的會被禦史指著罵的。】
在居民坊裡走著,小小就看到了一個自帶小鐘樓,大鐵門,門前大石頭上寫著“長安第一小學”的學校。
透著鐵門的縫隙,她還看見了大操場上,紅底黑字的“晉”旗。
劉德:“一開始,全大晉就隻有一所長安小學,教的都是基礎知識,語文、數學和科學,不拘泥年齡。後來老師多了起來,長安也有了第二、第三小學,洛陽和其他城市也都有了小學。
連歸晉部,都有小學分校了。”
小小再問了一些教育信息,知道大晉目前除了私人教育,就是朝廷辦的小學和長樂、洛陽兩座學宮。
再底層出生的孩子,隻要足夠天才,就能翻身改命,貴族出身的,也需要智商正常還努力才可以,不然從小學到學宮,想上就花錢買分數,一分最少十金起步。
雖然現在大晉都有小學了,不過為了孩子教育和家族未來,很多有點家底的還是會選擇讓孩子啟蒙上長安小學,未來再考學宮。
也因為這樣,長安不缺住戶,小學和學宮周圍的房子,租金是最高的。
【熟悉的學區房不止主播聽得嘴角一抽,曆朝的觀眾們也都忍俊不禁。
他們因為大家都跟著主播免費學了,教育暫時幾個時空朝廷都沒錢掏,從未想過居然還有人能在長安搞起學區房。
而且這個按成績分數來定一切的做法,太後世了,他們聽得都頭疼。
關於教育,各個朝代有人認為,既然那些貴族子弟都考不上,就不應該再允許他們入學,差生會拉低學校教育水平,花錢能買不合適。
也有人認為,隻要分差的不大,人家有錢就讓人家買吧,這錢也是給學宮上下來用,是個開源收入。
關於這個問題,彈幕開始有人爭辯起來。
但是秦漢兩個皇帝就想知道,他小白哪來那麼多人才能考試?】
他們倆繼續走啊走,小小看見在靠近城牆的地方有一棟圓形建築,很多人都提著竹編保溫瓶在排隊呢。
“那是保溫瓶?”
竹編和藤編的,還有陶瓷的,除了提著保溫瓶,也有看上去更窮一些的人就抱著個大瓦罐,一眼就能看得出來這裡排隊的都是家境更普通一些的百姓。
劉德肯定:“對,那就是保溫瓶。”
第一次來這裡的她虛心請教:“這是做什麼呢?”
“來開水房打水,”劉德指著圓形建築開始科普,“自從昭明四年冬洛陽時疫後,全大晉都知道要勤洗手,不能喝生水,除蟲滅鼠愛乾淨。”
小小點頭,“可是普通人的話,燒柴就是個問題吧?”
曾經她在直播間科普這些知識的時候,就有一個宋朝的姑娘向她求助,家裡窮到都沒柴燒該怎麼做到喝熱水。
劉德驕傲抬頭:“陛下仁心,也為百姓想到了這個問題。城裡百姓眾多,都靠燒柴不曉得要廢多少柴火。
大城的城外都有沼氣池,收集百姓生活垃圾作為沼料,沼氣供給開水房和幾個城中食堂,百姓可以每月交點錢來打熱水,去食堂做飯,若是七十以上無兒無女的老人或者家中有義士的,還可以憑證免費。
至於剩下的沼料,都拖去農學基地施肥。”
“食堂做飯?”開水房小小能懂,但是這個食堂要怎麼弄啊?
劉德:“食堂隻提供蒸的服務,他們自己準備好器皿和糧食,放上去蒸就是了。百姓也都會在此處自己看著,東西錯不了。”
【鹹陽的百家弟子聚在討論。
墨家弟子算了算,“城中的垃圾都有了去處,能做燃料,還能做肥料。應該開始考慮成本和技術問題,不能通到每家每戶,乾脆就弄大型的開水房和蒸汽食堂,更方便城中百姓。”
儒家弟子點點頭:“觀上麵排隊的百姓,少有遍身綺羅者和神情倨傲者。想來也是因為這沼氣惡臭,權貴不願讓家中下人來此,更免了百姓的權益被侵占,真乃仁政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