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心怡瞪了他一眼,“不是啦。
秋葵不僅有補腎的效果,還有很多其他的營養呢。”
晚餐時,端上了做的秋葵,江木嘗了一口,發現味道一般,而且秋葵特彆黏,有點不太喜歡。
於是他想起關於這種蔬菜的背景知識,很多人聽過冬葵、錦葵這樣的名字,因此很容易誤以為秋葵也是國產的,其實並非如此,它是後來從海外引進過來的。
它的學名叫咖啡黃奎,有些人稱其為黃秋葵。
這種植物最初來自非洲,屬於錦葵科的一種草本作物。
在20世紀初,我國將它引入國內,原本生長在中美洲及南亞等地區。
當時並未立即大規模種植,直到60年代才在全國廣泛推廣。
短短數十年間,全國各大城鄉周圍都已經能見到它的身影。
在國外,很早就有許多人認識到秋葵的獨特營養價值,被稱為“蔬菜中的冠軍”
以及“綠色寶物”。
雖然名字聽著誇張,但它確實是營養極其全麵的食物之一。
比如維生素a、c、e和胡蘿卜素含量,比起其他常見蔬菜都要高出不少。
在整個食品鏈中不論是植物還是動物),它體內所含有的胡蘿卜素以及維生素a堪稱首位。成分,這種成分很少見。
回顧秋葵在我國的栽培曆程,不過六七十年的時間。
早些時候人們並不是經常食用,主要局限於南方部分地區少量栽植。
直到近二三十年前才逐漸得到重視,如今幾乎遍布各地農田。
這也多虧其自身卓越的營養價值所致。
在這個網絡發達的年代,一件事物容易被迅速熱炒,像那些所謂的“靈丹妙藥”
一樣。
而這一點也適用於描述秋葵。
擁有如此多的優點——
,正好滿足了一些商業運作者的營銷訴求。
曾經一度,秋葵成了眾人推崇的健康聖品,有人說它可以治病強身,特彆是針對男性問題有所幫助,甚至被譽為有益於腎臟健康的佳肴。
這些過分誇大的言論讓不少農戶開始投入生產,隨後產量劇增,導致市場價格持續下跌,直至達到跟白菜相當的水平。
這時候消費者們不再追捧,許多人嘗試過後發現並不好吃,還覺得那種黏液很倒胃口,慢慢地人們便開始放棄它。
相比大白菜或者黃瓜茄子之類的常見蔬菜,即便每天吃也不膩;
可秋葵卻不一樣,偶爾嘗一次還好,天天吃誰也忍受不了。
就連做菜的人也不願意碰,長久以來儘管有著極高的營養價值,但仍不受大眾歡迎。
就拿江木這次來講,僅僅夾了幾筷子就不想繼續吃了。
“怎麼了?不好吃?”
陽心怡關心地問道。
江木點點頭,“嗯,味道一般,還有點太黏了,吃著不舒服。”
陽心怡無語道:“你事兒可真多,如果嫌它黏糊,你可以改造改造啊。”
她本來隻是隨口一說。
沒想到江木點頭同意了:“好啊,那下一個就改造它吧。”
“你是認真的?”
陽心怡瞪大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