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兩人共同決定給這種食物命名為“豆腐”——寓意“逗樂夫君”。
自此之後,這項技術不僅在當地流傳開來還迅速傳播開來。
至今仍然有許多地方遵循這種方式製豆腐。
至於後來關於淮南王包安發明豆腐的故事,或許隻是一個美麗傳說而已。
《太平禦覽·羽族部十五·鳥卵》引用了《淮南萬畢術》中的一段話:“艾草的火焰能讓雞蛋飛起來。”
東漢時期的高誘對這個現象做了解釋:“先拿個雞蛋,把裡麵的蛋黃和蛋白去掉,點燃艾草放進空的雞蛋殼裡,在強風的幫助下,雞蛋就能升起來。”
包安在雞蛋上開個小孔,倒掉蛋黃蛋清,然後點燃艾草放進雞蛋殼內,調整好位置,這樣雞蛋就會飄浮。
這樣的“雞蛋熱氣球”比五代時期出現的“孔明燈”早了一千年,也比亞洲第一次載人熱氣球的飛行早了兩千年。
談到包安,就得說說他的《淮南子》這本書了。
非常喜愛讀書的包安,“招納了成千上萬位賓客學者”,編了一本被現代曆史學家梁啟超誇讚為“漢朝作品裡的頂尖之作”的大書——《淮南子》。
《淮南子》,又叫做《淮南鴻烈》或《鴻烈》,是以道家思想為基礎的一本書,裡麵涵蓋了政治學、哲學、倫理、曆史、文學、經濟學等多個領域,可以說是龍國很早的一本百科全書。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描述了包安最後的命運,“皇帝派人持節來懲處他。
還沒等人到,包安就自己選擇了自儘。”
可民間卻有另外的說法:據說癡迷於追求仙法的包安,在聽聞朝廷要捉拿他時,吃了丹藥直接白日升天,變成了仙人。
和包安一起升天的還有八位忠心的手下:蘇飛、江尚、左吳、因由、雷被、伍被、毛周、晉昌,他們被稱為“八公”。
這個包安升天的地方今天位於徽省,叫做八公山。
據傳包安吃過剩下的藥殘渣,被附近的雞狗吃光,它們也隨之升天而去,於是就有了句成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
江木一邊忙活著做豆腐,一邊想著包安的事兒。
“你這是在乾啥呢,弄起豆腐來了?”
陽心怡走過來好奇地問道,“莫非你對研究豆腐感興趣了?”
江木搖搖頭:“豆腐是大豆做的,我已經培育出新品種的大豆了,沒必要再搞一個出來。
我隻是想單純做點豆腐給自己解饞。”
陽心怡:“我還以為你要有新發現了呢。”
江木:“說到發現,我今天沒顧上看新聞,聽說最近那貿易戰咋樣了?”
陽心怡歎了口氣:“還能怎樣,不就是在那兒扯皮嘛。”
“我的豆腐應該做好了吧?我想試試。”
“快好了,估計很好吃。”
吃完豆腐後,陽心怡點評道:
“味道真不錯,不過比我想象中差點意思,隻是稍微比一般豆腐好吃一點兒罷了。”
“才隻是好吃一點點嗎?”
江木有點不信。
這可是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出來的豆腐,本以為會獲得更佳好評。
他決定自己嘗一嘗。
拿起小勺舀了一些放入口中細細咀嚼,試圖體會為何陽心怡會給出這樣的評價。
閉上眼感受著細膩口感和那淡淡的豆香味,心中默默籌劃改進策略。
陽心怡看著他認真思索的模樣,問道:“感覺怎麼樣?”
江木睜開眼睛,笑了笑:“嗯,我懂你的意思了。
味道是不錯,但還可以更好一些。
我會試著調整配方。”
陽心怡點了點頭表示支持,並安慰說:“我相信你能行的,畢竟已經比市麵上賣的好多了呀。”
由於無事可做,喜歡挑戰自我,所以很快他就又開始準備做新的一批豆腐了。
穿上工作服走進廚房,準備好所需的材料與工具。
他挑好的黃豆放在水中浸泡直至吸飽水分變得脹滿。
幾個小時後,把這些泡好的豆子倒進磨豆機裡慢慢磨碎,讓豆漿順暢流出。
細致過濾除去雜質保證豆漿品質。
之後將純淨豆漿倒入大鍋,用文火慢燉。
不斷攪動以防粘底或者溢出。
待豆漿煮開後小心加入用水稀釋過的凝固劑,並均勻攪拌。
見豆漿漸漸成型變成嫩豆腐花。
把豆腐花倒進事先預備的棉布袋裡擠壓去多餘水分形成固體。
等片刻之後揭開盤麵一塊質地緊實的豆腐即出現在麵前。
雖然成品看起來很不錯,然而江木並未滿足於此。
明白要想做出真正美味出眾的豆腐,關鍵在於如何調味。
因此他又特製了各種調料加入其中。
最終成品裝飾以蔥花香菜等佐料端給陽心怡品嘗。
“這是新改良過的版本,請賞臉品嘗一二。”語氣中充滿期許。
隻見心怡一口咬下頓時露出驚喜神色,“太美妙啦!”她稱讚道,“真的比上次好多了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看到好友如此滿意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臉上不由自主露出笑意來。
儘管整個過程頗費工夫可為了得到認可一切都很值得。
但是...
當二人享用完畢之際江木再次陷入了沉思。
自從擁有了係統他凡事都力求完美。
就連現在這看似不錯的第二代產品仍覺得不儘人意需要進步空間。
"如果想要繼續提升唯有從源頭出發才行..."想到這裡便決心探索更為優質的食材來源。
豆腐是由鹵水和豆漿製成的,富含鈣質,口感不錯,還有很多不同的做法。
幾百年來一直受大家歡迎。
但現在,隨著食品加工技術的不斷創新,“小日子豆腐”、“魚豆腐”、“魔芋豆腐”等新奇豆腐產品在市場上十分流行。
但並不是所有的豆類都可以用來做豆腐。
真正的豆腐要用大豆來做。
不是每種豆子都能被稱為“大豆”,也不是所有的豆子都適合做成豆腐。
平時我們常見的豆類主要有兩類:
第一類是大豆類,包括黃豆、黑豆和青豆等。
這類豆子的特點是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一點點脂肪,幾乎不含澱粉,不能當主食,也不能磨成麵粉或製成餅;
第二類是雜豆類,如綠豆、紅豆和芸豆等。
它們的營養特點是有許多澱粉,少量蛋白質,幾乎沒有脂肪,不適合榨油,也不適宜製作豆漿或豆腐。
此外,市麵上所謂的“豆腐”中,其實有些並非真正的豆腐。
要做出真正的豆腐,必須由大豆製成,並且在製作過程中要保證蛋白質的含量以及鈣、鎂等元素的豐富度。
如果不符合這些要求,自然也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豆腐了。
江木了解了一些最容易讓人上當的“豆腐”案例。
比方說,杏仁豆腐是一道著名的甜點。
它是通過研磨甜杏仁,用水煮沸後冷卻再凝固製成,之後切成片。
名字雖叫做豆腐,卻完全不含任何大豆成分,加入了白糖、奶粉、罐頭水果和杏仁香精等多種成分。
雖然含有一部分杏仁的蛋白質與脂肪,但是其營養價值還是遠遠低於真實的豆腐。
小日子豆腐又或者被稱為“內酯豆腐”、“雞蛋豆腐”等名字的產品。
雖然看起來質感很像豆腐,但完全不包含大豆成分。
它們主要是用雞蛋加上純淨水、植物蛋白及天然調料製作而成,口感柔軟,容易準備。
隻是從健康角度看,其價值可能不如直接吃豆腐或是單純吃個雞蛋來得好。
魔芋豆腐則來源於魔芋根莖打成泥糊再加熱得到的成品。
它主要成分是一種有助於消化吸收的天然膳食纖維,對於控製血糖與減肥都有積極作用,而且能夠增強飽腹感。
但因為缺乏必要的高質量蛋白質和礦物質,如鈣與鎂,並不能替代傳統豆腐的營養功能。
至於魚豆腐,其實是用鮮魚和魚骨加上一定比例水分和調料調製出來的產品。
它雖然外形類似普通豆腐,也因形狀而命名,但由於並不含任何大豆原料,隻能算是一種模擬製品。
製作出的魚豆腐因其含有更多的魚肉蛋白和鈣質,在某些方麵超過了以往的傳統大豆豆腐。
不過嚴格意義上講,由於非大豆來源,這同樣不應該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豆腐產品。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開始不再采用石膏和鹽鹵這種傳統方式來製作豆製品,轉而利用葡萄糖酸內酯作為穩定劑生產出質地細膩、口感柔和的新一代豆腐。
新式豆腐不僅沒有了舊工藝所遺留下的輕微澀味,在產量方麵也有顯著提高,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喜愛。
因此許多人誤認為新方法製造的豆腐比老辦法更健康。
然而實際情況是,在傳統的點漿過程中,使用的鹽鹵和石粉中含有很多對身體健康極為重要的礦物質——鈣與鎂,所以傳統製作出來的豆製品中的這兩項元素量是非常充足的。
特彆是在肉類資源匱乏的曆史時期,素有“平民葷菜”之稱的老式豆腐為大眾提供了必需的鈣鎂蛋白質,增強了骨骼和牙齒強度。
而采用現代技術製造的新品種裡,其鈣鎂含量隻有前者的八分之一左右,營養價值反而是下降了不少。
明白了這些問題之後,江木心中有了新的想法。
他決定繼續沿用古老工藝進行創新嘗試,以期讓大豆製品既繼承傳統優勢又獲得更大提升空間。
江木明確了目標。
這一次是要改進原有的大豆種子。
之前他就已經做過初步嘗試,賦予種子特定性能標簽。
今天則是進一步地優化工作,其實過程並不複雜,就是把幾粒普通的黃豆種子再次加入定製化特征使其變得更加優秀。
“到底應該增加什麼樣的屬性呢?”江木暗自盤算。
首要條件依然是加速成熟特性。
這意味著從播種到收獲整個周期要儘可能縮短,這樣才能更快看到實際成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項也是每次改良作物時必會考慮進去的關鍵點之一。
第二個重要考量因素在於環境適應能力,即使處在貧瘠土壤之中也能正常生長,這是最基本的生存要求。
第三步開始涉及到具體的改進目標了——提高蛋白質量。
隻有當種子中含有充足優質的蛋白,才能做出味道更加可口的好豆腐。
同時還適當減少了脂肪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