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中,秦叔寶花光盤纏後得到一位老婦人的幫助,吃的是“一大碗麵,外加一碟蒜泥”。
有了肉固然好,沒有肉的話,也可以用大蒜給主食調味,讓食物更好吃。
貧困家庭對大蒜的依賴,在《紅樓夢》中也能見到。
村裡的包老太太去大觀園陪小姐們行牌令時,第一句就是“一個蘿卜一頭蒜”。
除此之外,《紅樓夢》中還有小廝“磕頭如搗蒜”的描述。
從元代開始,人們對於大蒜的喜愛與在飲食中的使用出現了南北差異。
王禎的《農書》提到:“北方人吃餅、肉時,少不了要配大蒜。”
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喜歡生吃大蒜。
而南方人則傾向於將大蒜煮熟或醃製後再食用。
明代的《廣誌繹》寫道:“北方人喜歡吃蔥、蒜和薤,而江南地區的人害怕辛辣味道。”
清代的《椒生隨筆》中也提到:“南方人不喜歡吃蔥、蒜,而北方人則非常喜歡,這是由於土壤性質所致。”
受此影響,到了明清時期,北方種植大蒜的麵積及產量都大大超過了南方,且質量更優。
在烹飪大蒜的方法上,也分成了南北方兩大流派。
北方代表如《農圃便覽》中的“水晶蒜”、“糖醋蒜”、“蒸蒜薹”等;南方代表如《調鼎集》中的“醃蒜頭”、“醋糖蒜苗白”等。
通過這兩本書的記載可以看出,除了傳統的大蒜和蒜苗,清朝時人們已經開始用各種方式比如蒸、涼拌、醃製等)食用蒜薹和青蒜。
雖然大蒜是大眾常見的食物,但在曆史上並不隻是普通人食用。
《唐六典》中有記錄:“親王以下的人都會享用蔥、韭、豉、蒜、薑、椒之類的調料,各有不同。”
這句話顯示了大蒜在唐代皇室貴族飲食中的重要性,並體現了不同的社會地位對應的供應標準。
唐朝詩人寒山曾在詩中分彆描繪了上下層社會食用大蒜的情況。
“烤豬沾蒜醬,烤鴨點椒鹽”展現了貴族用大蒜為美食增色的畫麵;
而“黃連沾蒜醬,忘記其中苦澀”則是描述寒門學子用大蒜激發自己的學習鬥誌。
曆朝曆代的上層人士中都不乏大蒜的粉絲。
魏晉到五代時期,上層階層盛行生食魚片,大蒜便是其中的重要調料之一。
西晉文學家潘尼在其《釣賦》中寫到烹製鯉魚片時需要搭配“西方產的大蒜,南方來的生薑,酸鹹調配得當”。
《雲仙散錄詳考》中還有隋朝地方豪紳高瓚宴請賓客時準備車馬載酒肉,用臼搗蒜製成醬汁的記載。
不隻是用來搭配魚類食用,達官貴人吃其他葷菜時也會經常配上大蒜。
據《南史·張融傳》記載,南朝時期出身顯赫的文學家張融喜歡吃大蒜,“豫章王舉辦宴會招待賓客時,張融吃烤肉…想求一點鹽和蒜”。
晚唐詩人唐彥謙曾作過一首名為《索蝦》的詩,在描寫與蝦同盤食材時寫道“蒜友日相親,瓜朋時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