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眨眼來到十二月份。
這會兒,新型驅逐艦武器係統已經完成四分之三。
伴隨著高超音速風洞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艦載導彈一個半月時間內,就被李墨按照記憶複製了出來。
yj12導彈,中段飛行速度達到6馬赫、末段攻擊速度超過10馬赫的大殺器!
現在,整個武器係統,就剩下四座1130近防炮。
這玩意李墨早已提前畫好了圖稿,交由洪闖、黃萬裡他們加班加點進行加工。
最後就是雷達部分了。
說起雷達,其實早在六十年代中期,咱們家就開始著手研發相控陣雷達,並很快研發出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相控陣雷達之一。
但是,說實在的,相控陣雷達的確研發出來,可是受到硬件技術設施的限製,咱們家的相控陣雷達在投入實際應用當中之後,不斷爆發各種各樣很棘手的難題。
一開始,還以為是咱們家研發的相控陣雷達存在技術缺陷,整合一大幫相關領域內的專家,經過很長時間的觀察,才找到問題的根源。
電子元器件,質量不達標!
而且當時咱們家的相控陣雷達,內部使用的核心零部件,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進口得到,很容易被人卡脖子。
吸取了上輩子的經驗教訓,李墨決定來個彎道超車,直接上了有源相控陣雷達!
組成相控陣雷達的每個陣元後麵,都有一個移相器,作用是控製波束相位,從而達到波束掃描。
但是跟有源相控陣雷達不同之處就在於,相控陣雷達所有陣元,共用一台接收機、發射機,隻能被動調整發射信號的強弱,最大隻能跟蹤一個確定空間內的目標。
而有緣相控陣雷達,每一個天線單元都自帶發射器。
這一設計,可以讓每個陣元都能獨立控製發射信號的強弱,實現同時搜索和跟蹤多個目標,甚至,可以在不同距離上進行探測!
也就是說,相控陣雷達與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本質區彆,在於發射機、接收機的配置跟性能上存在的差異。
有源相控陣雷達主要由天線單元、發射係統、接收係統、信號/數據處理係統、波束控製係統這五大部分組成。
天線單元、發射係統、接收係統都好說,咱們家現在的技術,完全可以做到自主生產,就是特彆的幾個原材料需要進口。
難點就在於,信號/數據處理係統和波束控製係統這兩大部分。
信號/數據處理係統,主要責任就是通過分析檢測接收到的信號,進行相關區域內的的目標跟蹤和識彆,並及時輸出最終處理結果。
波束控製係統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各天線單元發射的相位,合成具有不同功能、帶導引性的相位波束,實現波束的掃描以及指向控製。
這兩個大部分,是現在最讓李墨頭疼不已的。
因為要想讓有源相控陣雷達這兩個部分投入實際應用,需要非常專業的高精尖芯片。
隻是一個小小的芯片,就不是這個時代的科研人員能夠製作出來的!
不過,也難不倒李墨。
當年,犇得院士不也是攻克重重技術壁壘、突破西方發達國家與毛熊的多重封鎖,最後成功把相控陣雷達給研發出來的嘛。
沒有芯片怎麼了?
完全可以多整幾個機械處理器代替嘛,無非就是多占點空間罷了!
經過長達二十多天的努力,李墨拿出了解決方案。
機械處理器雖說塊頭比原先預想的大了不少,可有源相控陣雷達隻要安裝到位,與武器控製係統組成生態鏈,艦艇乘員方麵,還可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