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下拖網的網孔比較大。
並不是沒有原因。
其實是衛宏有意識的在放跑特彆小號的蛇鰻,儘管他從一開始並不知道遇到的是蛇鰻魚群,可那長相可以判斷出來大概的魚類,無論是蛇鰻也好,還是鰻魚,即便是黑鰻魚也罷,都與蛇鰻差不多,成長的周期較長,同樣也是幼年期的價格不高。
放跑一些幼年期,再捕多一些成年期的蛇鰻,就算是成年期小號的蛇鰻也放跑不少,那又如何呢?
結果也如預見中的那樣,有不少幼年期的蛇鰻不假,可更多的還是成年期的蛇鰻,其中成年期小號的蛇鰻還不多,中號的也占比不多,最多的是成年期大號的蛇鰻。
也正是因為如此。
那一網蛇鰻兩百多噸,才預估為超過8000萬元,還是遠遠超過8000萬元的那種,一個不好會達到8900萬元也不是不可能。
假如遇到一些幼年期的魚類同樣值錢的話,那麼3d功能更加清晰,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絕對會下最小網孔的漁網。
彆懷疑。
有一些魚幼年期比成年期更加值錢,並不是所有的魚都是成年期才值錢的。
還有一些魚,永遠都長不大,像鱗蝦,梅蝦等等,就算是最大也就那麼一丁點,要是在海裡有發現,不知道長相無法判定大概是什麼種類,從而下錯網,極有可能一網捕空。
“這功能…”
衛宏還在繼續檢驗升級後的實時漁訊功能,有了新的發現,就因為在碼頭以外的海域裡,發現了一條魚在遊動,結果竟然標注出來一條藍色的線,在藍色線的邊上顯示出現一個數據:“1.8?代表著深度?”
放大畫麵,再去看其他的,果不其然。
就是深度,因為之前的測量工具已經消失了。
“自動測量深度,不對不對…”
衛宏可不敢說出口,全都是心理活動,還是為了保密的原因:“不僅僅是自動測量深度那麼簡單,還是實時自動測量深度,那麼…”
下一刻!
顯示有了新的變化。
因為他心念一轉,實時漁訊的虛擬屏幕上就多出來一條線,顯示為黃色。
一旁的數量標注為3.3。
這是海麵到海床的深度,深度為3.3米。
除此之外,那條正在遊動的魚,隨著不斷遊動,深度變化,從原來的1.8米變成了1.5米,是因為這條魚在往海麵上浮遊動的原因。
這是實時自動測量的最佳證據。
不僅僅可以實時自動測量魚所處的深度,還可以測量海麵到海床的深度。
而且實時自動測量魚所處的深度還不是單向,而是雙向的,有兩大項,一項是魚所處的深度距離海麵多深,另一項則是魚距離海床的深度。
平時他們使用到的都是前者,也就是從海麵到魚群所在海裡的深度就足夠,可並不代表著魚距離海床的深度無用,相反,有時候非常實量。
例如說一些魚貼著海床遊動,沒有緊貼到海床上,還有一定的深度,例如說有十幾米,為了保證可以捕到這個魚群更多一點,以下單拖網為例,那麼必然是要將拖網的下方網下到距離海床七八米的樣子,留出更多的深度,以保證儘可能捕到更多的魚,斷然不可能說魚所處位置距離海床有十幾米,就下到距離隻有十幾米的相同深度上。
那樣的話,魚群底部的魚捕不到,因為會被逃掉。
要是隻逃掉一部分也就算了,更致命的還是遊動在下方的魚群也可以鑽進更深的海裡,從而逃離拖網的拖中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