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備用發動機組。
對於發動機而言,壽命就是最大的負擔,也是備用,應急用的發動機組。
可機械這種東西,你要是一直不開,也是對其壽命最大的損害,有很多人家裡的小家電,長期不用,等某一天需要用到再去開啟,結果發現開不起來,因為已經壞掉。
同樣,發動機組也是如此。
唯一不同的是,因為現在有專職的船工負責,做一些基礎的日常維護,倒不至於長期不開啟損壞,但使用壽命絕對會有影響。
需要知道,這可是漁船。
長期在海上航行,無法避免會接觸到水,而海水有著高強度的腐蝕性,使得機械更容易損壞。
這又是專職船工存在的意義。
有其維護,確實能夠讓漁船各方麵延長使用壽命。
隨著備用發動機組啟動,油料給足,動力提升。
從原本的三十多節漸漸提升,來到40節。
之後停留在42節。
跟在陸地上開飛車沒有什麼區彆。
本來與衛20的間距就不遠,在42節的航速之下,衛18很快就追上。
魚群進入到探魚設備的探測範圍之內。
也很快就進入到實時漁訊的覆蓋範圍之中。
確實是馬步魚無疑。
繼續加速。
需要去到另一側,再大角度轉向追逐魚群,不過並不是走直向,保持直行,而是根據現實情況進行調整,因為當衛18調整航向切過去的時候,魚群就已經變成漁船的左側方,是可以朝著左舵小角度調整,這樣可以節省一些時間和距離,與魚群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至於驚擾到魚群就可。
隻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漁船自然是怎麼省時怎麼來。
時間一點一滴的流逝。
很快,衛18在42節航速之時,既保持與魚群一定的距離,也與衛20保持一定的間距,重新追上,有種衛18與衛20將魚群護衛在中間位置,然後一路直行。
備用發動機組關閉。
衛18的航速回落到33節左右,這個航速與衛20持平,他們畢竟已經來到印度洋海域,距離陸地還有一定的距離,風浪相對比較大一點,將油門推到最高,也無法發揮到35節的最高航速。
“已經探明魚群的情況。”
衛勝第一時間呼叫,他早就想要呼叫,因為有無人駕駛聲呐探測器的原因,水下航行極快,要不是要保持距離,生怕聲呐探測器超出範圍與漁船失聯,他能更近摸清楚魚群的情況:“是一個特大型的魚群,現在的遊動情況也良好,可以滿足下圍網的條件。”
“那便下圍網。”
衛宏現在看得更加清楚,魚群就在實時漁訊的覆蓋範圍之內,哪怕沒有全部覆蓋,可也覆蓋了大多數,魚群的情況他更加清楚,也已經敲定了下網方案:“漁船保持航速,開到魚群的前頭上,然後從兩側開始下圍網,畫一個反9字形下網。”
“這個方案是最佳方案,不過也有弊端,最後兩艘漁船必然會彙合到一起,需要特彆注意,彆搞不好自己的船給撞上了,在下網的時候既要保持安全的間距,又要儘可能靠近一點,會比較難辦,在海上漁船想要精妙的操控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