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是很危險。
可跟著漁船出海捕魚也是真的賺錢,哪怕是一些小型漁船,隻出近海,兩三天一個往返,隻要漁船的收獲不是太少,一個船員每個月賺七八千塊錢沒有問題,收獲多一點的話,一個月上萬塊錢也很正常,要是漁船捕到的魚多,一次出海每個船員分五六千塊錢也不是多大的事。
不同的是。
在衛宏的船隊裡,分紅更多,從有了衛18和衛19兩艘大噸位的漁船開始,好像每一次出海,每個船員的分紅就從來沒有低於5萬元。
這樣的收入,試問誰不願意冒險呢?
言歸正傳。
收網還在繼續著,上魚也正式開始,各項工作都有人在負責,一切井然有序。
經過魚獲自動分揀線不假,卻隻是分揀出來幼年期的煙仔魚,成年期的煙仔魚不分大小,也就是不分大中小號。
但也不是完全不分。
比如說一條超過1米長的煙仔魚,采用人工分揀方式,船員們見到直接拖出來放到一邊,同樣,在魚獲自動分揀線的船員,見到也會第一時間拿出來放到魚筐裡。
等同於成年期煙仔魚,是分為小號和大號兩種規格。
不用分多種規格,減少了不少工作量,結果自然是快上許多。
“已經統計出來了…”
衛二叔拿著魚獲自動分揀線終端屏幕,負責的是衛20號漁船那邊的魚獲自動分揀線:“1998.3噸。”
“這邊的數據也出來了。”
衛宏自然不可能不關注這些,魚獲自動分揀獲得出來的數據雖然不是百分之百精準,可也比他們預估靠譜得多:“2013.8噸,這樣的話…就是4012.1噸,算個整4012噸。”
“果然,四千噸的樣子。”
衛二叔有些失望,不失望是假的,捕到的太多太多,可幼年期的煙仔魚也多,放走一半不止:“全部的話,搞不好這一網捕到有8300噸左右,放歸海裡絕對超過一半。”
“一條煙仔魚從幼年期到成年期,所需要的時間是2到3年,生長周期太長了,捕到是一整個魚群,有這麼多的幼年期很正常。”
衛宏倒是沒有失望,一早就清楚魚群的情況,何來的失望呢?淡然一笑:“捕到這麼多,就算是價格低一點,也是個億元的,估計能賣到1.05億元吧,重要的是這一次出海遠航來到這印度洋海域裡,才多長的時間呢?滿打滿算也就98個小時出頭,就已經捕到將近7000噸魚獲了。”
“之前捕到的是2900多噸,將近3000噸的樣子,再加上現在這4012噸煙魚仔,離7000噸差不了多少噸了,這樣的收獲相當的不錯。”
“這一次遠航,捕到2萬噸就好,也隻差1.3萬噸多一點,要是接下來的運氣足夠好,根本不需要在印度洋海域多久,就可以開始返航了。”
衛宏算的是總賬,從全局出發。
“如果有必要的話,可以從印度洋海域切過去太平洋海域。”
衛二叔有這個想法明顯已經很久,隻是憋著,直到現在才說出來:“這樣可以提前返航,返航的途中尋找機會下網,然後從太平洋海域進入南海,再返航回港,距離是遠一些,可好處也多一點,返航和尋找魚群下網捕魚並不衝突。”
“繞一個大圈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