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令海域帝王蟹密集。
重要的還是白令海域雖是不小,可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比之印度洋和太平洋來,簡真小多了,甚至於相比起東海海域,乃至於黃海海域都要小。
在這種情況下,以船隊的條件,在海域範圍沒有想象中巨大的情況下,帝王蟹生長又多,想要尋找一處帝王蟹比較密集之處,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有實時漁訊的情況下。
此行不看運氣,也不需要運氣。
需要考慮的是,挑一些帝王蟹生長比較多的地方投放捕蟹籠,要是再有要求的話,則是再挑個頭比較大的帝王蟹生活之地投放捕蟹籠,這樣一來,捕到的帝王蟹就又大又多了。
隻是這些他永遠都不會說出口,因為涉及到實時漁訊,這是他最大的秘密,再親的人也不會說。
“再怎麼說,辛辛苦苦遠航到白令海域,也是為捕帝王蟹而來,還是船隊集體出發,也要捕多一些回去吧?”
衛安有不同的看法,雖然涉及到油料,以及白令海域環境惡劣等因素,該堅持的也得堅持,也是船員們的一致想法,隻是沒有直接表達出來,選擇從另一個角度說出口:“這一次帶了整整6000個捕蟹籠,三艘船各帶2000個捕蟹籠,就這些捕蟹籠投入的成本就不低吧?”
彆懷疑。
這一次他們帶出來的捕蟹籠就是總數6000個。
並不是6萬個,而是隻有6000個而已。
之所以會這麼少,就是因為這種捕蟹籠巨大,四四方方特大號的捕蟹籠,直接用實心鋼管焊接而成的四周支架,中間也用實心鋼管再焊接,再織上網,隻保留一個蟹籠口子。
長1.6米乘以1米的規格。
可見捕蟹籠有多大。
用的還是實心鋼管,整個捕蟹籠相當重,用人力的話,沒有三五個人根本就搬不動,要是抬起來的話更加費力,采用機械是必然的,無論是投放捕蟹籠還是收捕蟹籠,都必須用到吊機,不然無法投放入海,也無法收回捕蟹籠。
這樣一個捕蟹籠,成本又豈會低呢?
還有每一個捕蟹籠都要配上纜繩呢?還不能是一般的纜繩,一般的纜繩不排除被帝王蟹鉗斷的可能性,也經受不住海水的腐蝕,更不抗寒。
低溫,也會導致纜繩破損,從而新纜繩斷裂也不是不可能發生。
強度比較好的纜繩,豈會便宜呢?
每一個捕蟹籠都要配上一條超過1000米的高強度纜繩,纜繩的成本就不會低了。
還有空氣浮標呢?還是要大號的才行,並且帶有那種閃爍燈的,防止夜間漁船找不到空氣浮標,為夜間收捕蟹籠而準備著的。
這些林林總總算起來,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成本不會低。
一個捕蟹籠的成本上萬元有一些誇張,可也高達數千元之巨。
按照每個3500元的成本計算就好,就捕蟹籠這一塊的投入就超過2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