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逸的目光如炬,掃過遠方連綿的山巒,心中已然有了決斷。
救助的腳步不能停歇,而首要問題便是物資的匱乏。
他轉身,如一陣風般衝回王府,寬大的衣袍在風中獵獵作響。
他像一隻勤勞的蜜蜂,在府中的各個角落穿梭,翻箱倒櫃,急切地搜尋著任何可能用得上的東西。
孫管家在一旁看著,不住地搖頭,臉上寫滿了無奈。
王府的開銷本就巨大,哪裡還有多少餘糧?
鄭逸的腳步最終停在庫房門口,他推開門,裡麵空空蕩蕩,隻有零星的幾件舊物孤零零地躺在那裡,與他想象中的堆積如山的景象相差甚遠。
他的眉毛緊鎖,心中那股急切之情更加強烈。
這一次,鄭逸沒有像以往那樣,把目光投向那些富甲一方的豪門,而是決定走出王府,來到這市井之中。
他站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清朗的聲音如春風般拂過百姓們的耳畔,講述著他的救助計劃。
他的語氣真誠,眼神堅定,沒有絲毫的虛假和矯飾。
百姓們最初麵麵相覷,他們習慣了官府的冷漠和豪門的剝削,對任何善舉都抱有深深的警惕。
但是,鄭逸沒有放棄,他一遍又一遍地講述,用最樸實的語言,描繪著美好的願景。
逐漸地,百姓們的眼神開始發生變化,一絲希望的火苗在他們心中悄然點燃。
他們開始竊竊私語,眼神中多了幾分期待,少了些許冷漠。
終於,一位老婦人顫巍巍地走到鄭逸麵前,遞上一個用粗布包裹的小包,裡麵是她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一點米糧。
接著,一個衣衫襤褸的小販也走上前來,從自己的貨擔中拿出幾件破舊的衣物,貢獻出來。
越來越多的人,或多或少地拿出自己的一點點物資,有的是糧食,有的是衣物,有的是柴火,甚至還有幾枚銅錢,他們將這些彙聚在一起,如涓涓細流,最終彙成了小溪。
“王爺,這些,您拿著……”一位衣衫襤褸的漢子將一個有些破舊的木盆遞給鄭逸。
鄭逸接過木盆,看著眾人眼中閃爍的希望,嘴角微微上揚。
他沒有說話,隻是默默地將木盆放下,轉身走進了人群,他要做什麼?
鄭逸走進人群,徑直走向一個賣炊餅的攤位,拿起一個炊餅,咬了一口,讚道:“香!真香!你這炊餅,可是用上好的黍米做的?”
小販受寵若驚,連忙點頭:“是是是,小的用的都是今年新收的黍米,磨得精細,烤得火候也正好。”
鄭逸又拿起幾個炊餅,遞給周圍的百姓:“都嘗嘗,這炊餅,真不錯!”百姓們猶豫著接過來,你一口我一口地吃了起來,臉上都露出了滿足的笑容。
鄭逸轉頭對小販說:“你這攤子上的炊餅,我全要了!多少錢?”
小販愣住了,隨即狂喜,報出一個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