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郭榮的第五子柴熙讓,先是被封為曹王,後又被封為宋王,封地在鄭州。
元康之變時,金兵殺入汴京,將大周皇室全部打包押往北方,導致大周出現了權力真空,群龍無首。
正是在這種緊張局勢之下,代天巡狩的宋王柴俊,順應天意民心,在臨安稱帝。
柴俊繼位後,卻沒有改變姓氏,因此備受詬病。
也讓世人覺得柴俊的帝位,不具有正統性。
柴俊駕崩後,柴昊繼位,相比父親的軟弱。
柴昊的作風強硬,對內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對外虛以委蛇,麻痹金廷。
這才有了此次的北伐大業。
然而柴昊磨刀二十載,本以為出鞘之日,就是驅除韃虜,光複中華之時。
誰知還是功虧一簣!
劉慶談到北伐大業失敗,捶胸頓足,很是痛心疾首。
他們武德司為了此次北伐,也是傾儘全力,然而還是改變不了失敗的事實。
因為北伐失敗的打擊,加上被流矢擊中,光烈帝一病不起,現在是太子監國。
相比光烈帝的雄韜偉略,太子柴軒就差強人意了。
光烈帝是堅定的主戰派,而太子則是主和派。
聽到這裡,王焱有些哭笑不得。
頭一次聽說老子和兒子竟然是兩個陣營的。
如今北伐失敗,朝廷裡的鴿派勢力抬頭。
據說太子已經謀劃,等光烈帝殯天,便遷都臨安,以避金人鋒芒。
“許指揮使是個什麼態度?”
王焱對於太子打算遷都的想法,自然是反對的,甚至是鄙視的。
當然,他現在就是個十將,意見無關緊要。
劉慶見王焱問起許慎的意思,玩味一笑道:“我家指揮使自然是反對的,隨著陛下北伐失利,如今大周境內都不太平,各方宵小蠢蠢欲動,嶺南的三苗、西南的土司、沿海的倭寇,倘若太子決意遷都,就是告訴天下人,大周軟弱可欺!”
“太子是未來的天子,他一旦下定決心,誰能阻止?”
王焱幽幽一歎,對這位沒有見過麵的太子失去了好感。
“嘿嘿,太子是指望不上了,但四皇子類父,有吞吐天下之誌!”
劉慶話鋒一轉繼續說道。
“……”
尼瑪,上套了!
王焱差點一口老血噴出,敢情劉慶說了半天,就是為這最後一句做鋪墊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