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還是樞密院的官員聯名上書,請求光烈帝再給向從義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其中不少官員都在奏函中,含沙射影,認為驍騎軍的戰敗,向從義隻能負部分責任,身為大軍的總指揮才應該負最大的責任。
大軍總指揮指的自然就是光烈帝。
這讓光烈帝連續幾天都沒有吃下一口飯。
這些大周將門之間,暗中互相扶持,盤根交錯,隱隱之中,已經威脅到了皇權。
這一次,向從義大敗,徹底坐實了他草包將領的身份。
哪怕他有父親向豹的光環加身,也無濟於事。
光烈帝深感大周要想變得強大,已經不是他進行一場簡單的改革就能做到。
他在光烈二年頒布的一係列革新之治,為積弱已久的大周注入了煥然一新的生機。
然而他的革新,並沒有貫徹始終。
麵對大周各方勢力的阻撓,這場革新進行的虎頭蛇尾。
底下官員為了應付皇帝,故意虛報數字,假傳喜訊。
而身為天子的光烈帝,身邊所能依賴的心腹,實在太少。
其中革新之變的激進派領袖,名叫文善,時任吏部尚書。
他就向光烈帝建議,想要國家富強,就必須摘除頑疾。
而大周最嚴重的頑疾,就是吏治腐敗,官官相護!
文官以宰相齊鳴為首,把持科舉上升渠道,他們想錄取誰,不錄取誰,全看出身。
寒門子擠破了腦袋,都彆想混個一官半職。
而有官僚背景的讀書人,輕而易舉就能登堂為官。
這些官僚勢力,拉幫結派,營造令人密不透風的大網,將國家的生機扼殺。
而武官方麵,一些是在世宗皇帝時期傳承下來的將門。
因為世宗皇帝對武將的忌憚,這些將門到了元康朝時,早就是泯然眾人矣,無權無勢。
現在活躍的將門,都是在元康之亂中崛起的。
因為前車之鑒,這些新崛起的將門,暗中約定,互相抱團取暖,對抗皇帝。
皇帝用樞密院掌控兵權,任用文官為樞密院正使,頻繁調換將領,不給將領長期掌控某支軍隊的機會。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將領們學習文官,在軍隊體係中拉幫結派,營造屬於自己的舒適圈。
向從義就是其中的代表。
光烈帝起先並不看好向從義擔任驍騎軍的都統製,然而選拔了多次,居然找不到一個比向從義還有一天的騎將。
你讓光烈帝怎麼辦?
文善厭惡齊鳴、樞密院官員這些人操弄權柄,把持上升渠道,擔任吏部尚書期間,多次與齊鳴、樞密院的官員發生衝突。
在光烈六年時,文善忽然病重身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