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周金停戰,簽訂盟約,紛亂不休的天下再次歸於平靜。
對於大周而言,此次言和,雖然備受詬病,柴昊也注定將在史書上留下千古罵名,在取得巨大優勢的前提下,選擇停戰,放棄收複中原,僅此一點,他已經與高祖唐宗這樣的雄主絕緣。
但柴昊不後悔。
他相信後人一定能以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停戰言和。
從而讚譽他的英明和果決。
至少他是這樣想的。
在解除王焱兵權後,柴昊就開始著手重組禁軍。
經曆多場大戰的禁軍,如今已是折損大半,填補進來的將士,多是各軍的健卒。
但遠沒有達到戰前的禁軍水準。
考慮到國庫空虛,柴昊陸續解散了十幾萬輔兵、民夫,將各地的廂軍全都遣返,隻保留主力軍隊。
重組後的禁軍,仍以神龍、鳳凰、白虎、朱雀、玄武諸衛為核心,其餘十幾衛次之。
除了各衛統製外,柴昊提拔嶽羽和孟恭為左右都指揮使,負責掌管禁軍事宜。
韓愚仍負責襄樊防務,趙忠掌管兩淮軍務。
從襄樊直至兩淮,穿過大彆山麓,沿途修建數百座烽火台,作為防禦金人的預警手段。
尤其是兩淮北邊,每隔十幾裡,便有一座烽火台。
雖然柴昊和完顏匈達成了互市的共識,但也隻開放了部分邊市,同時派出大量官吏征收商稅和監督,防止有人通過互市,從中走私牟利。
在九月底,見兩淮局勢穩定,柴昊終於動身返回武昌。
而此時,武昌城的朝堂上,大臣們早就吵翻了天。
大多數人都強烈要求柴軒返回建康,為此接連不斷的上書,陳述武昌作為京師的缺點。
更有諫臣危言聳聽,說是定都武昌,乃是亡國之兆。
這讓柴軒很是煩惱。
他的內心也是向往建康,如果能去臨安那個花花世界自然更好不過。
可是柴昊那日對他的開誠布公,也讓他深感武昌在地理上更占優勢。
一邊是社稷大業,一邊是群臣的反對。
這讓柴昊左右為難。
某次,柴昊找到王焱,尋求他的看法。
王焱答應了曹修,自然不能言而無信,於是他選擇勸說柴昊,留在武昌!
並且從軍事角度分析武昌的優勢,比建康更具戰略主動性。
柴軒聽了王焱的建議,沉默不語。
於是暫且將此事擱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