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大理軍四散而逃,潰不成軍,楊敬喜出望外。
本以為就此締造以少勝多的軍事神話。
誰曾想大理軍中軍大營傳出一道道命令,迅速穩定了大批人心。
並開始向中軍方向集結,同時向播州軍發起反擊。
高元深知退縮必死,隻有迎擊楊敬,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在這樣的心理下,大理軍隊在付出了一定傷亡之後,終於穩住了戰線。
而播州軍缺乏戰馬,無法利用騎兵擴大優勢,所以很快就被打得異常艱難。
楊敬多次率部衝擊大理軍中軍方向,但是都以失敗告終。
這讓播州軍士氣大跌。
與此同時,高元調集了上百頭戰象,向播州軍發起衝鋒。
渾身披甲的戰象,一旦奔騰起來,好似山嶽,氣勢磅礴,地動山搖。
播州軍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短短數息功夫,就有無數將士被踩死、撞傷。
播州軍的士氣迅速滑落,軍心大潰,紛紛棄械而逃。
楊敬見狀,知道大勢已去,趕緊率部逃回崖陽關。
高元知道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因此命令各部死死咬住楊敬,一路殺入崖陽關。
楊敬逃入崖陽關後,連關門的時間都沒有,就被大理軍隊一擁而入。
整個崖陽關頓時火光衝天。
為了一泄連日來的憤怒,大理軍隊在關內,四處縱火搶掠,無惡不作。
崖陽關內的百姓哀嚎遍野,如同墜入了修羅地獄。
楊敬不敢久留,帶上幾個家眷,在幾十名親兵的護送下,倉皇逃出崖陽關。
但他沒有立即返回播州。
因為楊子聰知道他將崖陽關弄丟了,必然要問罪於他。
於是楊敬一狠心,帶人向北邊的婁山關而去。
他要投靠王焱。
隨著婁山、崖陽二關的接連失陷,播州楊氏已是大限將至。
聰明人都知道該怎麼選擇。
而楊敬的北投,也讓播州失去了第一時間知悉崖陽關失守的消息,使得大理軍隊在崖陽關站穩腳跟後,迅速向播州挺進,沿途城池,皆是望風而降。
等楊子聰收到崖陽關失陷的消息時,大理軍隊已經橫掃播州境內,占據了十餘座城池。
整個播州因此陷入了巨大的動蕩。
水西羅氏和水東宋氏,趁機進軍,奪取播州北境城池。
唯有思州田氏,選擇派遣一萬軍隊,支援播州。
但一萬人馬對於播州而言,如同杯水車薪。
田氏並非不想調遣大軍,而是在思州東麵、南麵等地的三苗部落,正在虎視眈眈。
一旦田氏將主力調入播州,思州內部空虛,與田氏恩怨頗深的三苗各部,必定會趁虛而入。
在紅骨崖的徐壽,曾經多次向田氏借兵借糧,勸說田氏與明教結盟,共反周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