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黎隼兵敗的那一刻,阮慶文就知道,自己距離下台不會太遠了。
但身在雲巔,又有幾個甘心退下?
並且背負一世罵名,直至死去,然後在史書上留下遺臭萬年的評價。
阮慶文不甘心失敗,他一直夢想成為安南曆史上最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比肩漢武、唐宗那樣的大帝。
並且在他的前半生裡,他在安南的史上的確堪稱一代雄主。
如果沒有發動這場戰爭,他將是安南的中興之主。
可惜,隨著這一戰的慘淡收場。
安南數十年的家底被敗光,他即便有無數豐功偉績,都將化作塵埃,一文不值。
就如同李隆基那般,成為世人眼中的笑話。
“範相,朕愧對陣亡的數十萬將士,但眼下若是和談,依你所言,割地賠款,朕有何麵目去見列祖列宗!”
阮慶文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這對君臣互相表明心跡,所代表的立場和階級也是不一樣的。
“陛下三思!”
範正明不想對阮慶文逼迫太多,決定還是讓阮慶文再搏一把。
如果仍然無力回天,那範正明所代表的官僚集團,將毫不客氣的拿下這位安南皇帝。
阮慶文當即任命李進勇和伍三甲為左右大將軍,收攏殘兵敗將,整頓軍務,抗擊周軍。
這是阮慶文的最後豪賭,輸了他將是安南史上最喪心病狂、窮兵黷武的皇帝。
贏了,還能體體麵麵的善終。
當然,敢於抗擊周軍。
並非阮慶文窮途末路的最後瘋狂,也是經過深思熟慮。
目前王焱實際控製兩道,治下民生凋敝,行政體係崩潰,各種積病層出不窮。
大周又是四麵楚歌,朝局幾度陷入癱瘓。
在這樣的情況下,王焱不一定會對安南窮追猛打。
靡陽占據文州,許久沒有動靜,就是最好的證明。
說明周軍此時也在權衡輕重,不敢繼續進犯。
況且靡陽摧鋒軍都統,負責廣東軍務,卻深入安南境內,這有本末倒置之嫌。
隻要安南在這個時候,表現出抗擊到底的決心。
加上他們屬於本土作戰,具有一定的主場優勢,周軍很可能會主動撤退。
即使周軍不退,安南也能與周軍僵持。
等到糧草耗儘,周軍就會不戰而退。
除了這些分析,阮慶文也給倭軍的統帥本部寫了信,希望倭軍能向安南施以援手。
這是阮慶文的一張王牌。
目前安南海軍,強占了崖州以及南海諸多島嶼。
雖然這個時代,這些島嶼瘴氣彌漫,沒有多少價值。
但畢竟也是周土的一部分。
如果安南將這些島嶼讓給倭國。
相信倭國也是願意接手的。
萬隆二年,四月。
天氣漸漸炎熱,李進勇和伍三甲整頓兵馬,得軍五萬。
這支兵馬是安南最後的家底。
如果也賠光了,安南未來幾十年,都將一蹶不振。
當然,即使一個不死,對安南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在文州的靡陽,本來是打算安南朝廷派人前來求和,便順坡下驢,答應和談,而後撤兵返回廣東。
畢竟廣東那裡還有一大塊爛攤子等著自己收拾。
然而,這左等右等,最後等來的卻是安南重振旗鼓再戰的消息。
靡陽都被安南朝廷的大膽決定給逗笑了。
之前數十萬大軍,兵精糧足,尚且不是他們的對手。
如今就剩這點殘兵敗將,還敢反擊?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在邕州的王焱,也接到了阮慶文派李進勇、伍三甲整軍再戰的消息。
他深知安南人刻在骨子裡的反骨基因。
幾千年來,一直都想跟中原王朝乾到底。
自秦漢以來,為了征伐這塊蠻夷之地,中原王朝亦是屢屢出兵。
縱觀另一平行時空的曆史,唯有永樂前期征伐安南最為成功,辟地千裡,殲敵數十萬!
可惜,因為永樂後期的種種原因,導致安南黎氏卷土重來,最終在宣宗二年時,將大軍撤出了安南。
但兩者之間的矛盾,從未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