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與不殺,決定權在柴旭手中。
柴旭對此,也很糾結。
雙方的觀點在他看來,都有一定的道理。
然而,不管怎麼做,都有利有弊。
需要柴旭自行判斷。
最終,柴旭決定將賀方、董寶的家眷暫行收押。
然而仁慈並不能換來這些叛臣的慚愧。
反而會令更多人覺得周廷軟弱,皇帝可欺。
四月初,中村雄正率領倭軍抵達京口,與倭軍水師會軍。
麵對來勢洶洶的倭軍,駐守京口的周軍不戰而降。
京口是距離建康最近的重鎮,京口的失守,對建康的打擊無疑是雪上加霜的。
與此同時。
阿布天秀、白川義郎兩路倭軍,分彆攻占溧陽、宜興、涇縣、鳩茲等地。
各地周軍幾乎是一戰即潰,根本阻擋不了凶猛、殘暴的倭軍。
短短時間,建康就成了一座孤城。
麵對從三個方向圍攻而來的倭軍,周廷錯失反擊的最佳時機。
以至於一敗再敗,徹底喪失了對東南的控製。
四月中旬。
寧中次部攻破洪州,江西道基本淪陷。
鎮守九江的周軍,隨即不戰而降,主動向倭軍打開城門。
寧中次部進占九江,算是徹底截斷了周廷順江西逃的希望。
並且,由於建康水師的潰敗覆滅。
即使周廷拋棄建康溯流西逃,在缺少水軍保護的情況下,也是非常危險的。
在得知各地相繼淪陷的消息後,柴旭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也是極差。
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他雖然登上了夢寐以求的大寶之位。
但拿到的卻是一個風雨飄搖、國力大減的國家。
在光烈帝北伐失利,又遭完顏匈南征之後,大周的軍事實力,差不多被削減了一半。
府庫空虛,兵丁疲弱。
再也不能保持對周圍列國的強硬姿態。
並且國內亂象不斷,明教、‘天’、三苗等反派勢力頻頻為禍一方。
致使民生凋敝,經濟蕭條。
所謂的光烈中興,也隻是曇花一現。
雖然淮師、蜀軍和襄樊軍抵達了建康,有三萬五千人。
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建康守衛的力量。
但也給建康帶來了一定的負擔。
如何協調諸軍作戰、糧草物資如何配比,成了大問題。
嶽羽和孟恭多次向柴旭進言,希望能主動出擊,擊潰來犯之倭軍。
不可坐以待斃,放任倭軍步步進逼,直至圍困建康。
然而柴旭在賀方、董寶及各地守軍相繼投降之後,對嶽羽、孟恭這些帶兵將領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
他擔心一旦派出嶽羽、孟恭領兵出征,很可能就會重蹈賀方、董寶之覆轍。
那將會對建康造成致命一擊。
因此,柴旭寧願坐守建康,也不願派嶽羽、孟恭帶兵出擊。
以至於建康成了一座孤城,獨自麵對數十萬倭軍,而毫無還手之力。
當然,柴旭不選擇出擊還有其他因素。
擔心嶽羽、孟恭投降隻是其中一個因素。
其次則是擔心嶽羽、孟恭無法擊潰來犯倭軍,從而對建康守軍的士氣、信念造成重創。
如果坐守建康,以建康儲存的糧草物資,可供十萬大軍消耗三年。
而這三年時間,會出現很多變數。
說不定就能有人力挽狂瀾,驅逐倭軍,拯救建康。
這是柴旭內心的真實想法。
也是一個帝王的悲哀。
將國家的興衰存亡,寄托在一個飄渺虛無的存在之上。
“皇嫂最近可好?”
柴旭召來洪鵬問道。
洪鵬答道:“戾王妃潛心修佛,狀態還好。”
柴旭道:“王焱在廣西近況如何?”
“稟官家,據廣西道傳來的最新消息,王焱部已經挫敗北條隼,並將其生擒,現在廣西、廣東兩道的倭軍,儘數退走!
王焱軍聲勢大振,目前正在攻略越州道,似要對安南發起滅國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