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陳知墨與學府山長趙文淵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嚴重分歧。
陳知墨深受宋朝尚意書風影響,主張因材施教,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與創造力,鼓勵學生擺脫傳統束縛,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而趙文淵則更傾向於傳統的教育模式,強調規範與統一,認為書法應遵循既定的筆法和章法。
兩人為此多次在學府的研討會上發生爭執,關係緊張。
李明在仔細比對陳知墨生前的每一幅作品後,終於發現了端倪。
那幅在命案現場出現的書法作品,雖筆法與陳知墨極為相似,但其中一處筆畫的轉折,習慣性地露出了趙文淵的書寫痕跡。
原來,趙文淵身為學府山長,一直秉持著傳統的教育理念,強調書法應嚴格遵循既定的筆法和章法,學生需按部就班地學習。
而陳知墨卻主張因材施教,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與創造力,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這一理念在學府中頗受年輕學子的歡迎,陳知墨的課堂總是座無虛席,這讓趙文淵心生嫉妒與不滿。
為了打壓陳知墨,讓自己的教育理念繼續在學府占據主導地位,趙文淵心生毒計。
他暗中花費數月時間,模仿陳知墨的筆跡,精心偽造了一幅涉嫌抄襲前人作品的書法。
他本打算在一次重要的學術交流活動中,將這幅偽作公之於眾,讓陳知墨身敗名裂。
然而,陳知墨何等敏銳,很快便察覺到了異樣。
他憑借對自己書法的熟悉,以及對藝術的嚴謹態度,發現了趙文淵的陰謀。
盛怒之下,陳知墨拿著那幅偽作,徑直闖入趙文淵的書房,將作品重重地摔在桌上,厲聲質問道:“趙山長,這是何意?你竟偽造我的作品,企圖敗壞我的名聲!”
趙文淵被這突如其來的質問嚇得臉色蒼白,但仍強裝鎮定,狡辯道:“陳知墨,你不要血口噴人!這明明就是你抄襲的鐵證!”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激烈地爭吵起來,情緒都愈發激動。
陳知墨言辭激烈,指責趙文淵心胸狹隘,為了一己私利不擇手段;趙文淵則惱羞成怒,覺得陳知墨不知好歹,竟敢公然挑戰他的權威。
爭吵中,趙文淵突然失去理智,他隨手抄起桌上的鎮紙,朝著陳知墨的頭部狠狠砸去。
隻聽一聲悶響,陳知墨應聲倒地,鮮血瞬間染紅了地麵。
趙文淵看著眼前的慘狀,驚恐萬分,大腦一片空白。
待他稍稍回過神來,意識到自己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為了掩蓋罪行,他匆忙將書房裡的珍貴墨寶隨意散落一地,又翻亂了書架和書桌,製造出一副盜賊入室搶劫殺人的假象。
他顫抖著雙手,將陳知墨手中緊握著的那幅尚未完成的作品抽出,扔在一旁,還特意在上麵沾染了一些血跡,企圖讓現場看起來更加逼真。
做完這一切,他才匆匆逃離現場,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等待著這場陰謀按他設想的方向發展,卻沒想到最終還是被李明揭開了真相。
真相大白後,趙文淵被依法嚴懲。
學府也因此事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開始重新審視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創造力培養。
而陳知墨的書法作品,成為了學府的珍貴遺產,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追求藝術的真諦。
這場書法教師被害案,終於落下了帷幕,但它所帶來的影響,卻久久回蕩在學府的每一個角落。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