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日記114
《會真記》即《西廂記》,它對黛玉產生了多方麵的影響及暗示:
思想觀念的衝擊與影響
愛情觀念的啟發:《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突破封建禮教束縛,勇敢追求愛情,這種愛情至上的觀念對黛玉影響深遠。使黛玉對愛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向往,她與寶玉的感情也在這種影響下逐漸升溫,兩人共讀《西廂記》時,那種心靈的契合與情感的共鳴,正是這種影響的體現。
自我意識的覺醒:崔鶯鶯在愛情中的主動與堅定,讓黛玉開始思考自身價值與情感需求,她不再局限於封建禮教對女子的束縛,勇敢地表達自己對寶玉的情感,追求愛情中的平等與尊重,展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
情感表達的催化與深化
情感的外顯化:《西廂記》中優美動人的詩詞和直白的情感表達,為黛玉提供了情感表達的範本,使她原本含蓄內斂的情感得以更加充分地外顯。如她的《葬花吟》,在情感的抒發和表達上與《西廂記》有異曲同工之妙,借落花表達對愛情、生命的感悟與哀怨。
情感的細膩化:受《西廂記》影響,黛玉的情感更加細膩豐富。她會因寶玉的一言一行而喜憂參半,在情感的細微之處展現出獨特的魅力與韻味,這使她與寶玉之間的感情更加深厚動人,也讓讀者更能體會到她內心世界的豐富與複雜。
文學創作的借鑒與提升
詩詞創作風格:《西廂記》中的詩詞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其優美的語言、巧妙的修辭手法和獨特的意境營造,為黛玉的詩詞創作提供了借鑒。黛玉的詩詞在風格上與《西廂記》相似,都注重情感的抒發和意境的營造,如《詠白海棠》中“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用詞精妙,意境深遠。
創作主題拓展:《西廂記》以愛情為主題,黛玉受其啟發,在詩詞創作中也多以愛情、相思、哀怨等為主題,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了作品的情感內涵和藝術價值,使她的詩詞更具感染力和藝術魅力。
對黛玉命運的暗示
愛情悲劇的暗示:《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雖曆經波折最終團圓,但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他們的愛情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悲劇色彩。這暗示了黛玉與寶玉的愛情也將以悲劇收場,他們雖情深意篤,但在封建家族的利益和禮教的束縛下,最終無法走到一起
命運無常的暗示:《西廂記》中人物命運的起伏變化,暗示了黛玉命運的無常。她雖出身名門,但父母早亡,寄人籬下,在賈府的生活充滿了變數。《西廂記》中人物對命運的無奈與抗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黛玉對自己命運的無奈與抗爭。
性格塑造的豐富與完善
叛逆性格的強化:《西廂記》中崔鶯鶯的叛逆行為,讓黛玉的叛逆性格得到了強化。她對封建禮教的種種規矩和束縛表現出不屑和反抗,如對寶玉的愛情,她不顧封建禮教的反對,勇敢地追求和表達,展現出強烈的叛逆精神。
敏感多疑性格的凸顯:《西廂記》中複雜的情感糾葛和人物關係,使黛玉更加敏感多疑。她對寶玉與其他女子的關係格外敏感,常常因一些小事而心生猜忌,這既體現了她對寶玉的深情,也凸顯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特點,使她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
《西廂記》作為一部經典的元雜劇,其中的散曲有許多經典詞句,這些詞句對黛玉有著多方麵的暗示。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分析:
“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此句描繪了落花隨水流逝的景象,蘊含著女主人公崔鶯鶯對青春易逝、紅顏易老的感慨和無奈,以及對愛情的渴望與憂愁。對於黛玉而言,她本身就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質,看到落花便會聯想到自身的命運。這句詞暗示了黛玉對自己未來命運的不確定感和隱隱的擔憂,她寄人籬下,愛情也麵臨著諸多阻礙,就如同那飄落的紅花,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隻能在無奈中生出無儘的閒愁。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這幾句通過描繪深秋的蕭瑟景色,烘托出離彆的悲傷氛圍。對於黛玉來說,一方麵暗示了她與寶玉之間愛情的艱難與坎坷,他們的愛情麵臨著封建禮教、家族利益等諸多因素的阻撓,就像這深秋的離彆之景,充滿了淒涼與無奈;另一方麵,也預示著黛玉最終的悲劇結局,她與寶玉最終勞燕分飛,如同北雁南飛,而她為這段愛情所流的眼淚,就如同那染紅霜林的離人之淚,飽含著無儘的哀怨與悲痛
“風弄竹聲,則道金佩響;月移花影,疑是玉人來”
此句生動地刻畫了崔鶯鶯等待張生時的微妙心理和細膩情感,將女子在戀愛中的期待與嬌羞表現得淋漓儘致。對於黛玉而言,她與寶玉之間也有著類似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期待。她在與寶玉的相處中,也會時常期待著寶玉的到來,聽到風吹竹動的聲音,或許也會誤以為是寶玉的腳步聲,這種細膩的情感描寫暗示了黛玉對寶玉的深情以及她在愛情中的敏感與細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