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林關於普惠養老模型建設的文章,盧教授和金帆教授修改後,提交給京城黨校組織的學術交流會,沒有想到在春節前又炸了鍋。
盧教授不是第一次跟著成林出名了,不過這次的火力猛烈程度超過以往。
本來是內部交流,但是組委會有個京都大學幫忙的青年教師,感覺成林的文章有新意,就下載下來分享到單位群裡,想聽聽同事的意見。
這年頭每個人都有幾個群。一篇爭議論文做為內部交流問題不大,但是一旦在群裡傳播,速度都超過想象,更有人直接分享到網絡上。
網上意見分成涇渭分明的兩派:
讚成成林意見的主體是在校大學生,這點出乎成林意料。成林分析過,可能大學生們對即將到來的新技術革命了解更多,給我們未來的生活、就業帶來的影響更有憂慮感。
反對成林意見的,專家教授居多,這個不意外,成林乾了他們應該乾而沒有乾的活。
很多專家學者批駁成林的觀點,出發點都是從未來國家的財政收入角度入手,分析了成林觀點將加劇繁重的財政負擔。
成林看過幾個人的批駁文章,這些人的觀點都在混淆視聽。他們把未來普惠養老金的籌措,都放在國家財政收入這個筐子裡。對於國家幾百萬億國有資產每年的收益隻字不提,似乎那個資產與民眾無關。
成林文章最後,關於普惠養老的資金籌措渠道,已經列出來,他們視而不見,這些文章沒有多少批駁價值。
讓成林有點火氣的是,有個中專畢業的人,這些年常常以專家自居,對成林的文章批駁,上升到社會階層和出身的層麵。
他並沒有弄清楚成林的底細,也沒有明白文章立意就開始放炮:
“福利院出來的小鎮做題家,自認為讀了兩天書,就要跑出來指點江山,可笑又可悲,這是我們當下社會浮躁的表現。
普惠養老模型建設,需要舉全國專家的智慧,需要考量財政收入的能力,這樣的宏大題材,已經不是小鎮做題家能駕馭的。如果單純為了博眼球騙流量,來炮製這樣的文章,是作者心智不成熟的表現。
小鎮做題家不甘於做牛馬,渴望實現跨越階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需要往下看,你站的位置和階層,是不是適合你?”
成林翻看了這個中專專家,已經年過花甲,成林不知道他的傲慢和優越感來自於何處?對社會階層固化有這麼深的執念?對於自己出身福利院有這麼的看不起?
經濟觀察雜誌社副總編袁一琦,看了這個署名宋承銘的文章,也感覺有點過分。恰好他認識他,就在微信裡提了一嘴:
“宋老哥,你的文章可能有點不妥,你是不是不知道成林的學術水平?”
宋承銘這些年懟天懟地懟空氣,還沒有遇到對手,或者人家不願意跟他一般見識。他聽袁一琦的話裡有責怪自己的意味,有些不悅:
“袁老弟,對於成林這樣嘩眾取寵的人,我們都有義務幫幫他,讓他知道自己該吃饅頭還是乾飯。
年輕人嘛,不知道天高地厚正常,咱們也是從意氣風發的年代走過來的。我的文章主要提醒他,注意自己的階層身份,不要想著走捷徑逾越。”
袁一琦有點看輕宋承銘,自己一個半瓶不滿的人,到處冒充專家給人家講課,騙點養老錢倒也罷了,你如果不尊重彆人,人家要跟你較真,你真啥也不是。
成林出身福利院不假,但是這個不是他唯一的標簽。宋承銘這些年掙了點錢,有了點社會知名度,自我感覺太好了,還以為自己成功晉升權貴階層了呢,其實可能連個包衣奴才都不如。
袁一琦沒有再說話,把成林這些年的文章鏈接發給了宋承銘。
“宋老哥,有時間看看成林的文章,再做判斷。另外,你的文章最好撤掉,可能對你更好,成林不是你想的那樣。”
宋承銘平常日理萬機,尋常人的文章怎能入了他的法眼。袁一琦還威脅要自己撤掉文章,想啥呢?你以為你有那麼大的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