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的消息如野火般迅速蔓延,沒多久傳遍了大街小巷的每一個角落。
城中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對秦思源的讚譽之聲更是不絕於耳。
尤其是他割發代首的壯舉,成了街頭巷尾熱議的傳奇,短短幾日就衍生出好幾個版本。
但無一例外,每個版本都滿含著民眾對他的敬仰與欽佩。
在這場風波中,律法的威嚴直接被建立起來,被眾人迅速接納,與此同時,那個即將破曉而出的夏國,也悄然在百姓心中紮下了根。
在這個淳樸的時代,百姓們的心思單純而質樸。
他們堅信,一個心懷孝道,又能為他們撐起公平正義晴空的國王,必定是一位賢明聖主,值得他們毫無保留地追隨與擁護。
至於秦天明,自法院被強行帶離後,秦思源便一刻也不敢耽擱,馬不停蹄地將他遣送回了保寧府。
等待他的,是無儘的幽禁歲月,在秦家老宅那幽深的庭院裡,他將在孤獨與悔恨中,伴著正室夫人度過餘生,直至生命的儘頭。
兩日後,夜幕低垂,深秋的寒風如冰刀般割著行人的臉。
秦思源在數十名親兵的嚴密護衛下,踏入了陰森的大牢。
明日,便是秦思純被絞死的日子,所謂絞死,也就是百姓們常說的吊死。
以前保寧府處決犯人的手段五花八門,淩遲、斬首等刑罰屢見不鮮。
但那些方式太過血腥殘忍,不僅行刑現場血跡斑斑,清理起來極為棘手,還讓犯人難以留個全屍,實在有違人道。
於是,在眾人的呼籲下,如今隻剩下吊死這一種相對“溫和”的處決方式。
不過,隨著步槍的出現,也許用不了多久,槍斃就會取而代之,成為新的行刑手段。
秦思源並未徑直走向秦思純的牢房,而是在一間衙役平日休息的房間裡稍作停留。
屋內,一張破舊的桌子上擺放著幾碟簡單的酒菜,在昏黃的燈光下,散發著一絲彆樣的氣息。
沒過多久,一陣沉重的腳步聲由遠及近,秦思純被兩名獄卒拖拽著走了進來。
此刻的他,全然沒有了法庭上的張狂與傲慢,眼神中滿是恐懼與絕望。
一見到秦思源,他便像被抽去了脊梁骨,“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聲嘶力竭地哭喊著:“放了我!看在我們曾經兄弟一場的份上,饒我一命吧!”。
他的聲音在空曠的房間裡回蕩,帶著無儘的悲戚與哀求。
在生死邊緣掙紮的他終於明白,能決定他生死的,唯有眼前這位曾經被他百般算計的兄弟。
秦思源臉色一沉,眼中閃過一抹寒光,如利刃般射向跪地求饒的秦思純,厲聲嗬斥道:“住口!到了如今,你還有何顏麵求我?曾經的兄弟情分,早在你一次次的算計與背叛中被你親手碾碎!”。
聲音仿佛裹挾著無儘的憤怒與失望,在狹小的房間內震蕩回響。
秦思純被這一聲嗬斥嚇得渾身一顫,原本還在不斷湧出的求饒話語,瞬間被堵在了喉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