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信紙往案上一放,抬眼看向王師爺,聲音裡帶著沙場曆練出的銳利:“你家巡撫這信,寫得倒是含蓄,想投降便直說,何必繞這麼多彎子?”。
王師爺臉上絲毫不見慌亂,反而再次拱手,語氣懇切:“回將軍,我家大人說了,此事並非單純的歸順,而是‘和則兩利’”。
“夏軍雖銳不可當,但若要在江北站穩腳跟,總得有熟悉當地情形之人相助,我家大人在湖廣經營多年,麾下亦有可用之人,正能為夏軍效力”。
“若將軍覺得此事難決,不妨將信中之意稟明夏王殿下,請殿下定奪”。
他這話既給了吳勝利台階,又點出了苗胙土的價值,句句都在權衡利弊,倒像是在談一筆買賣。
吳勝利手指在案幾上輕輕敲擊著,目光落在帳外跳動的篝火上,沉吟片刻。
他抬眼問道:“既然如此,那長沙城怎麼辦?苗大人不會還想保留長沙城吧?”。
“不敢。”王師爺立刻低下頭,姿態放得極低,“長沙城的去留,我家大人說了,一切聽憑夏王殿下號令,隻要能成此‘兩利’之事,我家大人絕無二話”。
這話倒是把姿態擺得夠低,吳勝利心裡有了數,苗胙土這是既想投靠,又想保留幾分體麵,還想在夏王麵前討個好價錢。
他點了點頭,不再多言,與王師爺細細商議了往後聯絡的暗號和接頭之人——無非是派幾個心腹在兩軍邊界傳遞消息,約定以特定暗號為憑。
商議妥當,吳勝利朝親兵使了個眼色:“送王先生出營”。
王師爺知道事已辦妥,再次躬身行禮,轉身跟著親兵走出大帳。
帳外的夜風帶著涼意,吹得他衣袍微動,他回頭望了一眼那燈火通明的中軍大帳,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弧度,腳下加快了腳步,消失在夜色裡。
帳內,燭火搖曳,吳勝利坐在案前,麵色凝重地拿起那封信,展開後又仔細地看了一遍。
突然間,他嘴角泛起一絲冷笑,仿佛對一切了然於胸。
苗胙土的如意算盤,他又怎麼可能不清楚呢?然而,在當前的局勢下,這或許確實是一個省力的辦法。
吳勝利略作思索,然後果斷地拿起筆,在一張空白的紙張上迅速書寫起來,他的筆觸流暢而有力,似乎將心中的盤算都傾注在了這封信中。
寫完後,他將信仔細地疊好,喚來一名親兵,吩咐道:“把這兩封信送往南京,務必呈交給夏王殿下”。
親兵恭敬地應了一聲,小心翼翼地將信件裝入信袋,然後轉身快步走出營帳。
吳勝利看著親兵離去的背影,心中如翻江倒海般思緒萬千,以他多年的經驗和對局勢的敏銳洞察力,他深知自己的大王肯定會同意這個計劃。
苗胙土這樣的人,雖然有些小聰明,但在吳勝利眼中,不過是一顆大夏棋盤上可以利用的棋子罷了。
如果這件事情能夠成功,那麼湖廣行省這塊肥美的土地就將落入他的手中,包括江北的那一部分。
到那時,他將成為獨立拿下整個湖廣行省的大功臣。
隻要大王順利登基,以他的功勞,一個公爵的爵位絕對是跑不掉的!想到這裡,吳勝利的心中不禁湧起一陣激動和期待。
就在這個信袋到達南京城時,南京城夏王宮裡正在進行一場已經持續了兩天的大討論。
殿內莊嚴肅穆,空氣中彌漫著墨香與沉澱曆史的厚重感。一場關乎國本、意義深遠的討論正在進行。
夏王秦思源端坐於主位之上,目光沉靜地掃視著整個殿堂。
在他身側及下首,蘇明哲、張倫等夏國核心重臣正襟危坐,而殿中更有數十位皓首窮經的老儒與參與編纂的高級編修們濟濟一堂。
其中,秦思源的二叔,學識淵博的秦天雲亦在其列。
這場持續數日的大討論,聚焦點隻有一個——那部傾注了夏國五年心血、凝聚無數智慧的鴻篇巨製:《華夏通史》。
這部旨在梳理從傳說中“初夏”起源直至“今夏”秦思源建立夏國的浩瀚曆史長卷,已形成三百萬字的煌煌初稿。
它不僅詳儘記載了數千年來的重大事件、朝代更迭、文化興衰,更承載著秦思源深遠的戰略意圖:確立以“有記載的初夏”為公元元年,將今年定為公元三千七百零八年。
此舉的核心,便是要搶先一步,以華夏文明為源頭,建立覆蓋並取代後世西方紀元標準的“華夏公元”。
讓華夏民族的曆史刻度成為普世準則,奠定華夏文化在世界文明坐標中的核心地位。
秦思源深知,刀兵終會止歇,疆域終將劃定,而文治教化方是維係國祚綿長、凝聚人心的根本。
編纂《華夏通史》,不僅是為了理清民族發展的清晰脈絡,鞏固大夏王朝承天受命的正統性,更是為了向寰宇輸出華夏精深博大的文化體係。
他要讓華夏的價值觀、曆史觀、文明成果成為世界的主流,徹底扭轉曆史上西方文化一度占據話語優勢的局麵,杜絕其“專美於前”的可能。
為此,他甚至在同步推動漢字的簡化工作,力求讓承載文明的文字更加便捷,利於傳播與學習。
今日,是這場意義重大的討論的最後一日。
議程已推進至華夏曆史長河中至關重要的篇章——大明王朝時期。
殿內氣氛凝重而專注,一位須發皆白的老儒正立於中央,情緒激昂,聲音洪亮,揮灑著唾沫星子闡述他的見解:
“諸位!依據我等反複考據、詳加梳理的現有史料”,老儒枯瘦的手指用力點著攤開的卷宗,語氣斬釘截鐵,“大明太祖在登基稱帝之前,其勢力與蒙元主力軍隊之間,實未發生過決定性的、扭轉乾坤的大規模戰役!”。
“真正在戰場上給予蒙元帝國致命打擊,摧垮其核心軍事力量的,乃是紅巾軍領袖劉福通!”。
“劉福通長期在中原、北方與元軍主力血戰,消耗其精銳,動搖了其根基”。
“反觀當時群雄並起,無論是占據富庶江南的張士誠,還是雄踞湖廣、實力強勁的陳友諒”。
“他們在抗擊蒙元、削弱其統治的實際貢獻上,其功績與影響,恐怕都要遠甚於彼時尚未完全顯露崢嶸的大明太祖!”。
喜歡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請大家收藏:()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