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防務交給地方守備軍,再從海軍抽調兩千人補充,足夠應對殘餘明軍和土寇”,秦思源打斷他,語氣堅定。
“至於海上風險,咱們的戰船比韃子的漁船強十倍,隻要避開風暴,二十天之內就能抵達渤海”。
“韃子的主力都在大明北方劫掠,盛京空虛,咱們一鼓作氣拿下盛京,燒了他們的糧庫,斷了他們的後路——到時候,北方的韃子大軍必然回援,大明的壓力自然就解了”。
“至於糧草什麼的,就不用政務院操心了,此次出征的一切所需都由王府調撥,政務院不用操心!”。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聲音裡多了幾分鏗鏘:“咱們大夏不是大明,不用拆了東牆補西牆”。
“但也不能隻顧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華夏的大義,咱們要擔,華夏百姓的安危,咱們也要要護”。
“這次出兵,不僅是救大明,更是告訴所有人:異族進犯華夏,大夏就敢打!不管是熱蘭遮城的荷蘭人,還是盛京的韃子,誰都彆想在咱們華夏的土地上撒野!”。
話音落下,作戰室裡鴉雀無聲。片刻後,秦武率立正敬禮,朗聲道:“末將願領兵出征,定將盛京踏平,為北方百姓報仇!”。
其餘眾人知道自己大王心意已決,也都不再反駁,又聽到這話,心裡都有一股熱血上頭,於是齊聲道:“臣等遵大王令!”。
秦思源嘴角噙著一抹淡笑,抬手擺了擺,語氣平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政務院的諸位卿家,今日之事已通報完畢,後續軍務商議你們便無需參與了,回去處理地方政務吧”。
幾位政務院的高官聞聲對視一眼,眼底掠過一絲了然的無奈。
他們心裡清楚,夏王今日召集軍政高層齊聚,核心本就不是讓政務院拿主意,而是要讓所有人都看清大明的危局,明白大夏接下來麵臨的選擇有多關鍵。
此前蘇明哲等政務院首腦也早有默契,知道軍務之事並非文官所長,便隻派了各司的主官前來參會——既儘了列席之責,也不至於因越權而失了分寸。
此刻通報結束,意見也已陳述,他們自然識趣。
為首的戶部尚書王硯率先躬身:“臣等遵大王令,這便回去督辦政務,絕不讓政務拖延了戰事”。
說罷,幾位文官依次行禮,腳步輕緩地退出了作戰室,將空間留給了軍部與禁衛軍的將領們。
沒人會對這種安排有異議——秦思源作為大夏的開國之君,本就與曆代君主不同。
他手裡握著實打實的兵權:禁衛軍是他一手組建的嫡係,海軍是他親自主持整編的精銳。
江南的商路、鹽鐵之利儘在掌控,無需仰仗文官籌措財,更兼“抗擊異族、護佑華夏”的大義名分在身,民心所向,根本無需看文官集團的臉色。
文官集團在他麵前,從沒有掣肘君權的底氣——反倒是秦思源始終在他們頭頂懸著一把“利劍”:政務考核嚴苛,貪腐者立斬不赦,地方政績不佳者即刻罷官。
這種君強臣弱的局麵,若是讓明太祖朱元璋複生,怕是要羨慕到骨子裡。
要知道,當年大明開國之初,朱元璋何等窘迫:朝堂上連各司的官吏都湊不齊,江南的世家子弟嫌他起於草莽,寧願隱居也不肯出仕。
為了穩住政局,他不得不一次次妥協,要麼赦免前朝舊官,要麼對世家大族許以利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強把大明朝廷的架子搭起來。
反觀如今的大夏,文官集團不過是政務的執行者,真正的核心決策——尤其是軍務,從來都是秦思源一言九鼎。
這種超然的君權,放眼曆代開國之君,也是極為罕見的。
政務院官員退出後,作戰室的氛圍瞬間從“商議”轉向“備戰”。
二十幾位作戰參謀立刻圍攏到沙盤旁,銅頭指揮棍在沙盤上敲擊出密集的“篤篤”聲,原本肅靜的廳堂瞬間炸開了鍋。
“走運河!從長江入淮河,再轉京杭大運河到天津衛,上岸後直撲盛京!”,參謀趙垣率先開口,指揮棍沿著沙盤上的河道劃出一條弧線,“運河漕運成熟,糧船能跟著走,補給不愁!”。
話音剛落,參謀周瑾就搖了搖頭,指揮棍重重戳在“濟寧州”的位置:“不行!韃子嶽托部還在山東劫掠,濟寧到天津的運河段,早被他們拆了閘口、燒了漕船!”。
“咱們走運河,不等上岸就會被韃子騎兵堵在河道裡,到時候船動不了,兵下不去,就是活靶子!”。
“而且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走這裡就要經過大明國境,這條路雖然快捷,但是風險實在太大了,況且大王的意思是從海路直接前往盛京,我們不能搞錯了”。
坐在一旁喝茶的秦思源聽到這話,馬上擺手道,“你們是作戰參謀,可以合理懷疑一切事情,也可以合理的把所有事情考慮進去”。
“臣等遵命”,二十幾個作戰參謀同時行了一個軍禮。
“那走陸路!從南京北上,經徐州、濟南,再出山海關奔盛京!”,一位參謀沈越這時說道。
指揮棍在沙盤上的驛道上敲得啪啪響,“可以照會大明,這樣陸路能隨時紮營,還能和山東的明軍彙合,多一份助力!”。
“沈參謀怕是忘了大明的兵是什麼樣了!”,參謀李默冷笑一聲,手指點著山東境內稀疏的紅點,“山東明軍隻剩幾千殘兵,還都躲在城裡不敢出來,咱們跟他們彙合?是等著被韃子一鍋端嗎?”。
”再說,從南京到盛京陸路千裡,韃子的遊騎早就把沿途的村鎮燒光了,咱們的糧車走陸路,每天能走三十裡就不錯了,等趕到盛京,韃子早把大明劫掠一空回巢了,咱們打誰去?”。
眾人一時語塞,指揮棍在沙盤上亂劃,卻沒人再敢輕易開口,秦思源站在一旁,目光落在沙盤邊緣的“渤海”區域,沒有說話。
就在這時,參謀吳嶽突然眼前一亮,指揮棍猛地從“長江口”劃向“渤海灣”,聲音裡帶著抑製不住的激動:“走海路!從長江口出海,貼著山東沿岸走,避開韃子的遊騎,再繞到渤海灣,從遼河口上岸,順著遼河河穀直撲盛京!這才是最快的路!”。
喜歡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請大家收藏:()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